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纳兰性德
词人身为一等侍卫,常随侍康熙帝出巡。作为一个“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敏感的词人,他并不因帝王的宠遇而在作品中矫饰自己的情感,常常直抒胸臆。此词即写负皇命行役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起句写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古人有折杨柳枝赠别的风俗。“又到”点明重过旧地,“绿杨曾折”说明当年分别是在春夏之时,“曾折处”言明重过之处是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过去离家,在这里折枝赠别;今番远征,又在这里折柳临岐。作者行至此处,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涌上心头。一个“又”字,说明作者离家不止一次了。“又”与“曾”字相呼应,恰切地表达出诗人对不断行役的愁烦情绪。这是用吴文英《桃源忆故人》“潮带旧愁生暮,曾折垂杨处”词意。“不语垂鞭”一句,勾画出了作者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默默无言,无力地垂着马鞭,闷闷不乐,任马缓缓行走的形象。这里化用了温庭筠《晓别》“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诗意。“踏遍清秋路”,既点出这次重来旧地的季节是秋天,又写出徘徊故地的神态。出于对仕途的厌倦,诗人含愁赍恨地离开京城,陪伴皇帝出发。一路上,诗人无精打采,怅然若失。这两句有静有动,动静交织,把作者当时沉思神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了,真是诗情兼有画意。
第四、五句写眼前所见所闻。“衰草连天”是眼见实景,写衰败的秋草,直接天涯,恰似自己心中的离愁别恨,连绵不断,无边无际。“雁声远向”是耳闻,这大雁,鸣叫着朝着关塞远飞而去。这和征戍的人步入穷荒一模一样。所以,听到雁声嘎然长鸣,使人触景生情,添愁惹恨。放眼平芜,毫无意绪,抬头仰望,也是兴味索然。“衰草”“雁声”均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愁苦情怀。“无意绪”是作者看见眼前景物之后所产生的感受,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心境,这三字是全词之眼,整首词的描写都围绕这三个字展开。“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下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由衰草连天,雁声远去,联想到自己行役天涯的苦楚。“不恨”二字是反语,“只恨”二句正道出了长期行役天涯之苦。由于行役天涯与亲友难以相聚,时光过得飞快,使往事如梦一般难再寻觅,这种生活,何时是尽头?“只恨西风”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怅惘的情怀。“西风”,与“清秋”、“衰草”、“雁声”相联系。秋风起了,吹梦无踪,一瞬间,便觉年华飞逝,使人有今昔云泥之叹。“明月客程还几许”一句以设问句写出羁旅生涯的感慨,到明日离愁别绪又不知要添多少?结句“沾衣况是新寒雨”与首句呼应,写旧地重游,百感交集,更何况寒雨绵绵,沾衣惹袖,这客途秋恨,比刚刚离京时一定更深更浓了。
整首词,从折柳开始,以寒雨收束,暗用《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意,结构完整。格调凄清宛转,充满忧愁伤感之情。词人善于通过景物表达情感,“衰草”“雁声”“西风”“寒雨”等事物组成一幅凄凉、苍茫、肃杀的画面,为作者所抒写的离情别绪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诗人的情绪,跌宕回环,凄婉曲折,而遣词构句,则似清泉注溪,流畅自然,真切感人,实是词中上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