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病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病辞

[定义] 因类义或反义语词的并列而呈现出表达的顾此失彼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古人一种特殊的措辞方法。

“病辞”为宋人陈骙《文则》所用术语,清人俞樾称之为“疏略”(《古书疑义举例》二)。《文则》概括其特征为:“病辞者,读其辞则病,究其意则安。”亦即“病辞”不“病”。

病辞的语形因类义或反义语词的并列,而呈现表达的顾此失彼,不过对之作偏义解读,则语意畅达,因此,病辞的本质实为偏义复词的运用。有着协调音节、加强语势的功效。

[例释] 按其方式,病辞可分为两类:

(1)通别式。专指转为通指。

例1:“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

语形上“禽”与“猩猩”欠照应,但对“禽”若作通称理解——鸟兽的总称,则于意妥帖。孔颖达《礼记正义》:“《尔雅》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今鹦鹉是羽曰禽,四足而毛正可是兽,今并云‘禽兽’者,凡语有通别,别而言之,羽则曰禽,毛则曰兽……通而为说……而‘猩猩’通曰禽也。”三国时华佗曾创“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鸟、兽动作的一种体操),此处“禽”就是鸟兽的总称。

(2)连及式。连类而及,偏指一端。

例2:“一朝赢缩,人情万端。”(《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缩”与下文“人情万端”可照应,而“赢”则不然。“赢缩”,实际只有“缩”意,因“缩”及“赢”,连类而及,转病而安。参见“连及”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