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东坡之词:起杨花似雪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词: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相信每个读者读了这首词,都会觉得有一股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风中荡漾着暖阳的味道,荡漾着农人欢快的笑声,荡漾着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那春牛、春杖,那春幡、春胜,还有那桃红、柳絮,都洋溢着令人陶醉的春的味道。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在词中,他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千年前的海南,不同于现在的海南。现在的海南是旅游胜地,人们对它的自然风光是认同的,是喜爱的。当北国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岛上正鲜花盛开。可这首词是伟大的文豪苏东坡在千年前所作,那时的海南岛还是被视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请问有多少人会喜欢蛮荒之地呢?

当时的海南岛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即使有人偶有吟咏海南,也多半荒凉悲凄。而苏东坡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这在中国词史中,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第一句词,苏东坡就将无限春光送到读者面前。要知道宋朝时“春牛春杖”是中原地区才有的,海南人大多是黎族人,他们形同今天的原始部落。当时的海南,耕牛是靠大陆运送过去的,很珍贵。没有了耕牛,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苏东坡到了海南以后,面对现实状况,他积极地帮助黎族人民找饮用水源,带领他们开源凿井,吃上干净的山泉水。海南人民很感激他,他们从内心尊重、爱戴这位命运多舛的智慧老者。

面对海南人原始的生活方式,苏东坡鼓励他们开荒种田,帮助他们改进农耕工具,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教给当地的黎族人民。这种“春牛春杖”的场面一定是经过苏东坡的一番改造后才有的。当他看到黎族人民告别原始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先进的农耕社会时,他的心里油然而生“无限春风来海上”的喜悦之情。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苏东坡初到海南时生活艰难,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他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也因此,他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源于这份深厚的情感,苏东坡也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他“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他祈祷春公,让海南的春来得更热烈、更奔放些!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是一种剪纸,又称剪胜、彩胜,剪成图案或文字,也是表示迎春之意。“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在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词人兴致勃发地在一片欢快中喝醉了,一阵暖风吹来,把他从醉酒的状态中吹醒。这里是酒醉人,春色醉人,春耕农忙的热闹景象醉人,富有浓郁的情趣。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海南岛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在中原地区,立春时春草才开始萌动,初春时吐芽,仲春时桃花绽放,暮春时杨柳才开始飞花,而在南疆的海南,立春时桃花已和杨花同时绽放,这是中原地区看不到的景象。词人用海南没有的雪花,来比喻海南早见的杨花,旨在区别海南跟中原景色的不同,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海南四季如春,当地人从没见过雪花是什么样子。苏东坡这一句“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其实也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初到海南所见的是一片蛮荒,现在人们也像中原人一样忙于耕种,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他疑似在中原,而不是“天涯海角”的海南。眼前的桃红柳绿,会不会让他忆起杭州的西湖?眼前的杨柳飞花,会不会让他想起他又爱又恨的京师汴京?抑或这些让他想起了故乡眉山?或许眼前的景象会让他想起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已经六十多岁,年老体衰,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身染多病。他从内陆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海南,能幸存下来已属不易。一般人面对多舛的命运,总会怨天尤人,忧怀感伤。在这首词中,苏东坡并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骚客那样,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颓废之情,而是用欢快、真挚、热烈的情感去赞美海南,这反映了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苏东坡的这种旷达情怀,对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很深远,对现代人的人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是苏词格调高出常人的地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