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秋 风 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考取进士与博学宏词科。十一年(795),复考取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顺宗即位,为永贞革新重要成员,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回,旋又出任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累官至太子宾客。《四库全书》收《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十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六首又五句。

《秋风引》,歌曲名称,在《乐府诗集》中属琴曲歌词。这首诗当作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初期。因为诗人曾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连州刺史四年,连州在衡山之南,所见秋天的景象已不典型,甚至见不到大雁。而该诗写始闻秋风,所以当作于任朗州司马初期。

起句扣题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秋风突然吹来,第一次给诗人留下了突出印象。设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是造成突兀之势,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它并不要求回答,事实上诗中也没有作出回答。

次句承上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写风声和随风而过的雁群。这样就将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色。“萧萧”是诗歌中用得比较多的叠词,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的“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曹植《怨歌行》中的“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难免沉淀着萧瑟、悲凉、寂寞的情感。大雁南飞是最富有秋天特征的现象,同时具有传递信息的含义,见到大雁南飞,会自然引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并产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三、四句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情与思归之心。因为想家,所以睡觉很不塌实,一大早就醒了,又听到院子里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他清晰地感到是应当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了,而自己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待在外地。明末唐汝询《唐解》卷二三说得好:“秋风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明人钟惺《唐诗归》指出:该诗“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原因是诗人被贬谪到外地,会感到特别孤独,特别思念亲友,因此对秋风、大雁这些能反映季节特征的自然现象特别敏感,反应也会特别强烈。换句话说,诗人能最先感觉到秋天的来临,表明他特别想家,特别想回到政治中心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