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1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2,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3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完全读懂名句
1、桃源:晋朝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理想中的居住国度。后用以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2、驿寄梅花:语出陆凯寄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3、幸自:本自,本来是。
楼台在茫茫浓雾中迷失了,渡口也在朦胧月色中隐没难辨。北望桃源乐土,却也断失了踪影。自己一个人在孤寂的旅舍中消度早春的寒气,几乎无法承受。斜阳下,啼血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
案头上无数封驿站传来的家书、梅花,仿佛是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那迢迢不尽的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何却偏偏要老远地往北流入潇湘去呢?
词人背景小常识
宋代的每一位诗人几乎都与当时乌烟瘴气的政治斗争有或多或少的纠缠,连温柔纤细的秦观(公元1049—1100年)也不例外。一开始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勉强属于旧党),秦观被赶出京城,贬为杭州通判;接着又有人告他增损神宗《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今浙江丽水境内);过不了几年,他又因为写佛书而被降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让原本就多愁善感的秦观更是伤春悲秋,不过也因此写了不少好词,而和晏几道一起被称为“古之伤心人”。南宋词人范成大就特别喜欢秦观的词,还建了“莺花亭”,并作诗描述其生平,足见秦观在宋朝词坛的地位。
秦观在受世人肯定前,就已经先获得苏轼的赏识,被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一天苏轼和秦观一起出游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毫无音讯,苏轼便写信问候秦观,结果却收到一封怪信,苏轼读了好久,才突然敲了一下自己的脑门,高兴得叫道:“好诗!好诗!”原来秦观将自己当时和苏轼赏花的心境,用回文诗的方法来告诉苏轼:“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即:“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名句的故事
秦观应该是属于双鱼座的才子吧,不像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大步走路的豪放苏轼,同样是被赶出京城,苏轼是想尽办法游山玩水,而秦观则是忧郁到不行。
秦观填这首《踏莎行》时,正是一连三番被踢来踢去,最后被踢到湖南省的郴州,理由却只是因为写佛书。秦观常常倒霉地被卷入政治恶斗,屡屡在“党争”的夹缝中受气。他曾说自己:“一朝奇祸作,飘零至于是。”(《自挽词》)一开始,秦观就迷失了,迷失在他的想象世界里,周围雾茫茫的一片、月色昏暗,看也看不清,辨也辨不明。究竟该何去何从?郴州旅馆里冷冷清清,初春的寒气阵阵,黄昏的暮色迟迟,“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血啼不止。这一切都让秦观忧郁到最高点。就算是远方亲朋友人的安慰问候信,每一封信都只是让他感孤独、情更难以堪。接着,秦观问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结果却大老远地流向潇湘,这是多无可奈何啊,我大老远的东跑西跑,又何尝是我愿意的?
据说秦观的老师苏轼特别喜爱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还特别在扇子上题上:“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当时的大书法家米芾还将秦观的词和苏轼叹语作跋书写下来,被当时的人称为“三绝”。南宋时,郴州太守邹恭则命令书法工匠将其翻刻在郴州苏仙岭白鹿洞旁的崖壁上,后人称为“三绝碑”。
历久弥新说名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雾与诗词几乎是离不开的。任何词句,只要加上雾,想要不诗意也难。
提到跟雾有关的名句,大家一定会想起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然而这“花非花,雾非雾”也将雾的美感提升到一个极致。但是雾也不都是美好的,白居易还曾写过坟墓里的雾:“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续古诗十首》)这种阴森森的雾恐怕立刻让人清醒过来、退避三舍吧。
另有一则跟雾有关的逸事,李白在长安科考时曾反对杨国忠利用职权公饱私囊。杨国忠不服,要与李白对联,杨出上联:“雾锁群山,看哪个巅峰敢出?”李白想都没想,立刻回对:“日穿洞壁,就这根光棍难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