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注释与赏析

作者:王安石 栏目:王安石诗集 2020-06-29 07:55:14

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庆历二年登榜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常州知州等。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召为知江宁府,旋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飞来峰: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塔:铁塔。5.浮云:暗喻奸佞小人。6.眼:视线。7.缘:因为。8.最高层: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串译】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读提示】1050夏天,作者在宁波做知县任满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了这首诗。这一年作者才30岁。写飞来峰是表面的,抒发自己宏伟志向和抱负才是核心的。宋仁宗在位时,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作者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观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个典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作者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我不怕浮云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自己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作者在宋神宗时做了宰相,任凭旧党反对,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作者的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通篇表达了志向高远的政治信念,诵读时语调应是明朗、坚定的。节奏动型应为高亢型的。

【推荐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