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元日》
下面是王安石写的一首《登飞来峰》七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切写景咏物诗总或隐或现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一种情况是:诗人的目的原在写景咏物,但当他选择什么来写以及怎样去写时,不自觉地把客观的景物染上了主观的色彩。另一种情况是:诗人本来就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假物寄意,借景托情,看来在写景咏物,其实却另有寄托。对前一类诗,固然应当从所写景物内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对后一类诗,更应当在所写景物外去探索诗人的命意所在。这首《登飞来峰》就是一首属于后一类的诗。
王安石是一个卓越的诗人,也是一个有魄力的政治家。写这首诗时,他才三十岁,从事政治生活不久,面临当时发展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抱着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改革理想,雄心勃勃,跃跃欲试。这首诗就是他的这一精神面貌的自我表现,但从表面看却是一首登临诗。诗的第一句是“起”,直接描写塔址和塔身之高;第二句是“承”,间接从看到日出的时间之早来进一步显示塔的地位之高;三、四两句,一“转”一“合”,点出主题,说明因为身在这样高的塔上,所以视野辽阔,不怕浮云遮掩。从整首诗看,它一方面句句都是写登高;而另方面寓意又十分明显,不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很容易看出,诗人写的实际是他的政治抱负。这时,他在政治上满怀着自信心和进取心,相信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对他起蒙蔽作用,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挡住他前进。后来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排众议,毅然推行了他的变法主张,就是这一政治抱负的实现。
但读一首诗,既要探索其中的寓意,又忌穿凿附会。不仅对于一首无所寄托的诗,不应当捕风捉影,妄事臆测;即令对于一首有所寄托的诗,也不必一字一句用猜谜索隐的方法去解释。对这首《登飞来峰》诗,如果一定要追求“鸡鸣见日升”具体指什么,“浮云遮望眼”、“身在最高层”又具体指什么,就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例如,把“鸡鸣”句说成是诗人对自己前途光明的展望,把“最高层”句说成是预言自己将执掌政柄;这反而使本来空灵广阔的意境变得僵硬、狭隘了。其实,“鸡鸣见日升”本是说明立身之高、视界之远,同时为了把画面渲染得更雄阔壮丽,不一定具体有所指;而“身在最高层”,与其说是指政治地位,倒不如说是指思想高度。至于“浮云遮望眼”句,从出典来说是指“邪臣之蔽贤”(陆贾《新语》),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这个意思;但这句既是反用其意,又是活用其意。在这里,“浮云”可以影射蔽贤的邪臣,可以影射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可以影射一切蒙蔽真理的事物,不一定要解释得太死。总的说来,这首诗是一首有寄托的诗,但并不见得一字一句都具体地固定地影射一件事物。我们的主要着眼之点,应当是从整首诗所显示的境界来窥见诗人的广阔而豪迈的政治胸襟。
下面再举作者的一首《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境界宏大,气魄雄伟,在汗牛充栋的以元日为题材的诗里可以说是一首佳作。作为一首写元日的诗,它以爆竹声、屠苏酒、桃符托出了浓厚的新年气氛,同时以春风送暖、朝日曈曈渲染出春回大地的景象。过去有一副流传久远的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就从这首诗脱胎而来。虽然今天挂桃符、饮屠苏酒这些习俗已经淡出生活,那副春联也不大有人张贴,这首诗却还是一首值得介绍之作。
它之所以值得介绍,不仅因为它是一首写岁时的佳作,更因为它也是一首有寄托的诗。作为一首有寄托的诗,它也许比《登飞来峰》诗写得含浑一些,不过从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从结句的语气,并联系诗人的政治实践来看,依然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来。已曾有人指出,这是诗人自况之作。在这里,诗人是通过描绘新年气象,表达了他的除旧更新的政治理想和对推行新政的歌颂。作为一个敢于变更“祖宗成法”的政治家,他的这首诗写得很有气概,显示了他的富有朝气的革新精神。
介绍这首诗时,需要附带谈一个问题。这首诗的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桃符本是一个词,这里为了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前面略去一个符字,后面略去一个桃字,说完全了,应当是:总把新桃符换旧桃符。这种结构叫做“互文”,在古典诗歌里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