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对孩子的成长好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对此,可能很多父母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孩子牢记错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有体罚。体罚正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甚至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其实,“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家长不妨温柔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不仅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增强了孩子勇于发现错误的信心和勇气。
事实上,中国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并且,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曾被父母打过。如今,体罚仍被广泛用于对付那些任性的孩子。那么,体罚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的陈晶琦博士是国内较早研究体罚和人格发展的学者。她在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羞辱、体罚、挨打、限制活动等,其中18.9%有过严重挨打的经历。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家长对自家孩子进行体罚的问题比较常见。而且这些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
目前的研究较多地证实了体罚与儿童成长后的心理和人格之间的密切关联。其实,儿童非常聪明,在遭受过体罚后,为了不再受体罚,他们往往会采取措施逃避体罚,从而开始撒谎,或者掩饰来逃避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这也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加大父母与其孩子沟通的困难。国外的行为医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遭受体罚等惩戒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很可能不和谐,他们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忽视对自己下一代的培养,如此恶性的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另外,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与父母、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儿童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的种种可能性,他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抵抗周围的人和环境。如果寻找不到自我认同的感觉,他们宁愿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着”;而如果对自己有了认同感,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并能够明确未来的方向,健康成长。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一份报告中说,体罚可以有效纠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做法,但它有可能使孩子成人后有进攻甚至虐待倾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她说,体罚并不一定与敌视或暴力倾向相联系,具体情况则根据不同父母有所不同,即体罚的使用频率、强度以及父母动怒程度或是否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使用等。她说,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不能教会孩子辨别对错,虽然当父母在场时孩子循规蹈矩,但是当孩子确信能够逃过惩罚时还是会肆意妄为。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早也是最多的人,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现也最敏感。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在幼儿时期,孩子很多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是需要关爱和关注的表现,父母应该在平时与孩子多做沟通,采取正面的和鼓励的方式,强化儿童良好的品质。对错误的行为也不能仅仅进行惩罚,而应该告知这些错误行为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现在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也就无法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父母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发展的知识,对儿童各个阶段的行为方式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对待。李晓巍举例说,幼儿由于其行为社会化刚开始,动作发展也未成熟,所以可能习惯性地拍打了同伴,但他们是为了引起注意,从而进行交流。但这样的动作在父母眼里很可能就是侵犯性的“击打”。
李晓巍补充说,一些仅仅是为了吸引注意的无谓行为,父母可以通过忽视的方式进行对待,孩子在几次尝试而没有达到目的之后,自然会放弃这一行为。如果真出现严重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就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