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强制和命令,不如正面引导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与其强制和命令,不如正面引导

在家庭教育中,可能不少父母都认为,教会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听话,不然孩子很容易走错路,于是,他们在说话时尽量提高音调,以为孩子会听自己的话,但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其实,假如我们能摒弃强制和命令,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多听听他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亲子关系也许会好很多。

杨女士是某公司的老总,但她很苦恼,因为她的儿子总是和她作对,无奈,她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试着与这个孩子沟通,但出乎她的意料,这个孩子很合作。

“为什么总是与妈妈作对?”

他直言不讳地说:“因为妈妈总是像教训、指挥员工一样来对待我,我都感觉自己不是她儿子,所以我总是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

心理咨询师把这名男孩的原话告诉了他的妈妈,然后把他们母子请到了一起。杨女士十分激动而又真诚地对儿子说:“儿子,你和我的员工当然是不同的,妈妈希望你更出色!”

听完这句话后,心理咨询师立即给予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会更出色。’”

杨女士不明白为什么要纠正,心理咨询师说:“别看这是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指挥,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和鼓励。我觉得您在教育孩子上,不妨换一种方式,多一些引导,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教训孩子!”

杨女士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实,杨女士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很典型,他们多以教训和指挥的口气来教育。一开始,可能你的孩子会反击,但久而久之,发现自己的反击无效后,便保持沉默了,于是,很多父母着急了。其实,这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教育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绝不是教训,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意见。不可动辄训斥有加,那样只会使他离你越来越远。

其实,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应用简单的说教、甚至训斥的方式。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

1.尊重

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必须首先认定他是“人”,既然是人,就应该充分尊重他的“人格”,不应该用简单粗暴和强制命令的方式来代替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

2.理解

父母必须认识到,任何人犯错误都不是故意的,更何况是一个未长成大人的孩子,他们什么事情都处于认知阶段,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需要好说好商量,而不应该是像防贼一样疑神疑鬼,动不动就斥责、恐吓,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要注意,孩子的自尊是不能伤害的。

3.体贴

孩子的心理都是脆弱的,尤其是年幼的儿童,家庭作为一种唯一的、可供精神寄托的场所,必须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需求,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省吃俭用,但精神必须是愉快的,心理上也是需要满足的,不能用单纯的金钱去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4.引导

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导致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可怕的。对待孩子的错误,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惩罚为辅。

其实,我们要想加深亲子关系,让孩子乐意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要转换思维,摒弃传统的家庭观念,不总去挑孩子的问题,而是不断使自己的思维重心向这几个方面转移:儿子虽然小,但已经也是个大人了,他需要尊重;我的孩子是最棒的,他具备很多优点;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他去改正错误……

当然,我们尊重并引导孩子,并不是一切由着孩子说了算,也不是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有命令性、强制性要求,在一些重大事情上,父母对孩子的强制要求、行为规范是必要的,父母不可放弃作为孩子法定保护人的职责。但父母要把握一个“度”,不可事无巨细都要孩子听从父母,不能越雷池一步。

总之,我们要想让孩子打开心扉,愿意接纳父母的引导,就要做到真正与孩子平等沟通。你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必然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利于两代人的沟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