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矫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矫治

案例

世界上有许多人从小就显露出独立的精神,什么事都能自己做主,长大后也往往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似乎总是难以自立,只能躲在别人的羽翼下生活下去。有一个民间故事就讽刺了这种人。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后什么也不会干。有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想吃时就咬一口。等到他们回到家里,儿子却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分析

故事未免有些夸张,但生活中这样事例的影子却并不鲜见。君不见幼儿园门前,常有儿童抓着家长的手又哭又闹,不让其走,家长一走便痛苦得犹如生离死别;君不见有的中学生,在其父母因公不在家的日子,每日以泪洗面,餐餐以方便面为食;君不见有的大学新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衣食住行都难以自理,竟欲退学回家……越来越多的人和事表明,我们的许多家长,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我们的许多孩子,也养成了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有这种人格的人很需要一些坚强的人为自己作出广泛的决定。他们对日常事务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地依赖他人。

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他们一般很幼稚顺从,但却常怀疑自己可能被拒绝,在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性,显得缺乏必要的信心,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更难把自己逐步引向独立。

和故事中饿死的少年一样,许多人依赖型人格的养成源于儿时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在幼年时期,儿童离开母亲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母亲是万能的,他们必须依赖她,总是怕失去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其子女,或者因内疚,自觉有罪恶感而超乎常理地爱护其子女,或者因内心的自卑感而特别优待其子女,以此来获得子女的爱戴、尊敬,满足其自尊心,因此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这样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的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己做主,而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不能担负起各项工作的责任,成为依赖型人格的人。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像小绵羊一样温顺听话,他的巴结和逢迎最初受人欢迎,可能引起人们好感,但时间一久,这种粘着性依赖就令人厌烦,因此他们也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们常因缺乏自信而显得悲观、被动、消极。

依赖型人格的形成的关键是由于幼年期父母的过分关爱使其失去了自信而养成了万事依靠别人的习惯。因此,根本上的纠正是帮助他恢复信心,消除依赖的习惯。

重建自信法。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缺乏,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及长辈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语言。例如:

“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

“你这么懒,等父母死后谁来养活你。”

“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

你把这些话语整理出来,并逐条加以认知改造。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择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去做,每周做一项。例如:

(1)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区做短途旅游。

(2)独自一个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如卡拉OK、跳舞。

(3)一周规定一天是“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完全自主。以后要逐渐增加一周的“自主日”天数。

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有利于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然而,告别过去的自我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每一个想独立的人,每一个想做自己主人的人,都会坚定信念,克服各种失败与挫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父母,做一个响当当的自立自强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