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孙叔敖墓》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叔敖墓

位于沙市市区中山公园东北角,与“春秋阁”相望。墓冢如山,两面濒临江津湖,其上古木参天,四周绿绿葱葱。冢上端竖一石碑,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原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所立。碑文古时称作《怃慷歌》,镌有“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爱钱”等文字。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县一带)人,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叔敖由虞邱子举荐当了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中原。他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整顿朝纲,严明法纪;治理军纪,提高军力;倡导矿业,鼓励冶铁,从而使楚国国力增强。功盖当世,名传千古。清代诗人宗湄赞道:“霸业亘千古,秦晋岂伯仲。令德在人间,至今犹歌颂。”此墓于1980年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诗文赏析〕 孙 叔 敖 唐·张开东



叔敖高冢望依违,亲见新碑傍钓矶。

寂寞千里传楚相,由来一荐重樊妃。

西陵翠柏栖春鸟,东野白杨下落晖。

闻道刘昆祠畔近,乡人同祀奠芳菲。



孙叔敖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贤相。当时,由于楚庄王的爱姬樊妃的讽谏,前任宰相虞邱子让贤推荐叔敖为令尹。孙叔敖辅佐庄王,励精图治,任职三年,使楚国兴盛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首诗以游记的方式,记写诗人游孙叔敖墓的所见所闻所思,作者神思驰骋,出诗入画,问古赏景,以他意识的流动和视角的变换,时而步入幽远的历史,时而走向一处处名胜古迹。

第一、二句,写作者观看叔敖墓。他近而静地凝视那高大的墓冢,徘徊不前,流连忘返。新近立下的石碑旁边就是当年楚庄王为约会诸侯而筑的钓台。昔日大会诸侯的钓矶尚存,历历可见,而显赫一时、威震中原的一代枭雄贤相,却长卧高冢,不能一面。诗人在描述自己追古抚今的感受和心理活动。“高”和“望”字,显出了叔敖墓的高大;“依违”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心理动态;亲见新碑与钓矶,表达了诗人物在人非的感叹,作者特意点出碑是“新”的,其意在说今人念念不忘孙叔敖这个古代贤臣。其中既有诗人自己缅怀之情,也表现了民众的敬仰与怀念。另外,从诗人后面,诗人还暗写出一个动人画面:当诗人凝望着古冢新碑,心中默默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时,是何等的感慨啊!

三、四两句,诗人由观看而发幽古之情。他在想:楚庄王怎么会想起征召千里之外又默默无闻的孙叔敖,前宰相虞邱子“尸位蔽贤路”,又何以举才让贤,并成为千古美谈?原来,都得亏于庄王的爱姬樊妃的讽谏,这淡淡的幽思联想,包含着无限的寓义和深深的感叹。脚下这块土地,一度是那么繁荣昌盛,令人骄傲自豪,如今怎么样呢?诗人戛然而止,余味深长。

第五、六句,诗人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他四方眺望,风光如画:西边的山坡上,苍翠的柏树,栖落着点点春鸟;东边原野上,直插云端的杨树,沐浴在残霞余晖之中,这两句,大有唐人王维山水诗的情趣味道:给人一种清幽的美感,使人从诗中看到了一幅立体画面。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西陵、东野、柏树、杨树、春鸟、落晖;从低到高、从西到东、有声有色。这幅令人神往的图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西边“西陵翠柏栖春鸟”,立即使人想到秦观的“斜阳处,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是一种暗淡的、夕阳西下的苍凉景色。而“东野白杨下落晖”,正是“断霞半空鱼尾赤”,落日、余晖残霞,显得有点金碧辉煌。这东方的残霞余晖,与西边的清冷幽暗,在对比中达到了一种天然的和谐。

最后的两句,是诗人的所闻,从路人口中得知,叔敖墓附近,还有一座刘昆祠,人们在祭祀叔敖时,也念念不忘为刘昆献上一束芬芳的鲜花。刘昆,东汉传奇人物,任江陵令,能降雨止风灭火灾,迁弘农太守,以仁感猛虎,为民所爱。作者在这首诗中,信手写了钓矶与刘昆祠两个景点,同时也十分巧妙地用了两个典故,一方面几个景点交相辉映,另一方面三个典故互相衬托,表现了作者的寄托,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呼唤:希望能有像庄王、叔敖、刘昆那样的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

这首诗兼有山水诗和怀古诗的特点,作者寄情于景,既描摹出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蕴涵着对古代圣贤的崇敬、渴望与向往。作者以洗练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妙动人的“高冢春鸟落日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渲染得恰到好处,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覃友茂)



〔现代散文〕 “青冢似甘棠,巍然竖良栋。”座落于沙市闹区中山公园东北隅的孙叔敖墓,恰如伞状的棠梨树,好似巍立的栋梁,与春秋阁对望,与现代娱乐设施交融,构成了热闹而肃穆的景观氛围,游人如织。

我躲过喧闹的娱乐场地,直趋孙叔敖墓前。只见碧水环绕,绿荫遮蔽。端视碑文,悠情万种,感慨千秋。一代名臣领骚当朝,功及后世,芳流万古;一代名臣权次帝王,亮节清风,佳话频传。多少文人墨客竞相前往凭吊怀古,吟诵称道;多少朝仕重臣慕名叩首拜谒,喻讽当世。如今也不乏游人墓前怀古抒情,追忆悠悠楚史。

读着孙叔敖碑文,就好像在读一本春秋时期楚国的史书。唐代宰相兼诗人张说曾这样写诗赞楚庄王之樊妃:“楚国所以霸,樊妃有力焉。不怀沈君禄,谁进叔敖贤!”正是因为樊妃讽谏沈令尹(虞邱子)“尸位蔽贤踞”,才使之让贤荐孙叔敖为相。叔敖拜相,伤得河南家乡人洒泪惜别,乐得郢都百姓们奔走相告。当朝几载,叔敖内兴水利,首倡冶铁,楚人安居乐业,国力日昌月盛;外振军威,雄视诸侯,力佐庄王称霸中原,问鼎周室,功绩显赫。叔敖与樊妃,功于楚国霸业,难分伯仲!无樊妃讽谏,便无叔敖入郢理朝。叔敖纵然有着盖世之才也无施展之地。樊妃不是直荐而是讽谏,不是伯乐而胜似伯乐。由此似乎可得出这样一个推理:没有樊妃谏举就没有叔敖功德千秋,也就没有楚国霸业称极一时。

叔敖之碑文,记载着他为民造福、兴楚立霸的业绩,下人称之为“怃慷歌”。其中写道:“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爱钱。”此乃“令德在人间,至今犹歌颂”(宗湄诗)。叔敖为相几秋,勤理朝政,昼夜操劳,生活十分简朴,不为家人囤积私产,弥留之际还吩咐将随身佩带的玉珮捶碎。其一生清正廉洁,心献国人,实在可敬可颂。

伫立叔敖墓前良久,思绪缕缕,敬意深深。灿烂辉煌的楚文化史上记录着他不朽的功业,璀璨夺目的江汉平原上流传着他感人的故事。他的名字载入了史册,也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刘晗)



〔民间文学〕 孙叔敖虽出身于楚国公族世家,可从小就受到曾任楚令尹的祖父和做过楚国司马的父亲的教诲,爱文习武,有远大抱负。

有一天,小叔敖读书回家时,天气突然变坏了,空中乌云翻滚,地上雾气腾腾。叔敖急忙往回走,忽然听到背后有个声音叫唤:“蒍——敖!蒍——敖!”

“蒍敖”是孙叔敖的姓名,他字孙叔,所以人们习惯地叫他孙叔敖。这时,孙叔敖心中一惊,是谁在后面喊他呢?他回头一望,只见在一个山洞的出口处,有一条长着两个脑袋的怪蛇。他听人们讲过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这种怪物叫了谁的名字,会勾魂摄魄,见到这种蛇的人很快就要死去,两头蛇见有人来,两个脑袋翘起来约有半尺高,口吐舌箭,十分吓人。

孙叔敖非常伤心,他立志长大效国为民,却不幸遇见了两头蛇。一转念,他又想到,两头蛇到处害人,今日碰到我手里,我要杀死它,为民除害,就是自己死了也无愧于楚人 。于是他壮着胆子,拾起路边的树枝和石头,猛地向两头蛇扑过去,将两头蛇打翻在地,把它砸成数段。

孙叔敖回到家里,哭着说:“娘啊,我可能活不长久了。”

母亲大吃一惊:“儿啊,你怎么啦?”

孙叔敖回答:“我今天在路上撞着了两头蛇这个怪物。”

母亲又问:“两头蛇现在哪儿呢?”

孙叔敖说:“我想为当地老百姓除害,将这个怪物杀死后就地掩埋了。”

母亲安慰说:“儿啊,像你这样心地善良的人必有善报,是不会死的。”

孙叔敖斩蛇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楚庄王的耳朵里,楚庄王慕名求贤,拜他做了楚国的令尹(宰相)。

现沙市市北侧有一个地方叫蛇入山,相传为孙叔敖童年时埋蛇的山丘。人们把做好事叫做积阴德,所以蛇入山又叫阴德山。

(杨新道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