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承德之旅·外八庙·八寺拱山庄
在避暑山庄外围有一组雄伟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外八庙。它坐落在山庄东北部和北部,都朝向山庄。外八庙原有寺庙十一座,因当时在北京设了八个办事机构,故称“外八庙”。现存七座,它们是:溥仁寺(又叫前寺);普宁寺(又名大佛寺),寺内的大佛高22.28米,重达122.74吨,是世界罕见的木质大佛;安远庙(又称伊犁庙),是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札庙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是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的;殊像寺,是仿山西五台山的殊像寺建的;须弥福寿之庙(俗称班禅行宫),是乾隆专为班禅六世来热河居住和讲经,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的。这一系列寺庙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和象征意义,成为著名的名胜古迹。
外八庙中的第一座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最后一座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共历时六十六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八庙的兴建起到了团结各地少数民族、巩固国内统一、防御外来侵略的作用。从外八庙各庙的中轴线都指向避暑山庄这一点来看,人们不难发现边疆蒙、藏、维等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其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庙建筑十分壮观,技艺高超,又各有千秋,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和文化瑰宝,是中国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古树塑大佛
普宁寺在避暑山庄北,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故又称大佛寺。它建于乾隆二十年(1775),是仿西藏三摩耶寺建造的;它同山庄的园林一样,仿中有创,把汉藏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山门前有哼哈二将,门内有幢竿,东西两侧是钟鼓楼。正面有座碑亭,碑文用汉、满、藏、蒙四种文字书写而成。过碑亭是天王殿,殿内主尊是大肚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像。天王殿还有东西两个配殿,东配殿原供大黑天、密集、大威德三尊密宗金刚佛,后因殿房漏雨毁坏;西配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弟子的塑像,南海观音居中,普贤菩萨在南,文殊菩萨在北。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居中,迦叶在左,弥勒在右;两侧是泥塑的十八尊罗汉座像。出大雄宝殿登上四十二级台阶,便是大乘之阁。此阁通高37.4米,阁内供奉的是主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佛身高22.8米,腰围15米,重量为108.44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关于大佛寺,民间传说不一,“古树塑大佛”的说法较广。相传雍正年间,承德县安匠乡孟家庄二道营子庄外,有一棵腰粗五抱合围的大槐树,荫凉很大,全村人在树下乘凉都遮得下。有一年,这营子的庄主王老员外要扩大宅院,就想用这棵树的木材修房建屋。一天,他带人放树,用锯一拉,从锯口处哗哗流血。这时有人说:“此树是镇庄之宝,不能用来修房建宅,只能雕成佛像供奉,说不定将来还能指望它发大财呢!”以后,王员外到处寻觅能工巧匠,想把它雕成佛像,可始终没找到合适之人。乾隆年间,承德要修大佛寺,朝廷张贴榜文,征集天下独木。王员外虽已年过花甲,升官发财之心却仍没死,便让家丁放倒大树,套上七辆大马车,花费半个月功夫,把树干运到承德献给朝廷。到承德时,王员外不小心被滚下来的木头砸死。
殿内的这座木雕大佛是密宗神大悲金刚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佛头有三眼,表示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头顶上的立像和帽子镶嵌的坐像都是无量寿佛,据说是大佛的老师,放在头上表示尊敬。佛有四十二只手,手持各种法器,有刀、枪、剑、戟和日月等。大佛左手托日代表人体左部气的运行,右手托月代表人体右部气的运行。据说大悲金刚菩萨是个心地善良、本领高强的人,他曾立下志愿,要拯救天下所有受苦的人,将他们渡化成佛,否则,自己决不成佛。有一天,他手数佛珠,心中盘算着,虽然自己渡化了很多人,但是穷人太多,何时才能渡化完?此念一生,不由得有些心灰,身子顿时断成四十二截。正在这时,无量寿佛来了,将各个碎段拣在一起,劝他不要灰心,继续普渡众生。刹那间,他的身子便合在一起,并生出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上又长出了一只眼睛,代表一个化身。
其实,建普宁寺的目的在《普宁寺碑》中记载得很清楚:乾隆帝于是年(1755)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武装叛乱,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宴赉和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的上层首领,并谓“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乃循旧制建此寺。又因“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普宁”就是祝愿国内普遍安宁的意思。
香妃与安远庙
安远庙俗称伊犁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南平岗上。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据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刻载,在漠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发动武装叛乱时,蒙古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参加了清朝平叛军事行动。后朝廷允其所请,将该部二千多人迁居热河,并仿照新疆伊犁固尔扎庙形制,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庙宇布局规整,有方正密合的风格,内外三层墙垣,有棂星门吸三道山门,最内层周围六十四间房屋环绕,中间为三层重檐的普渡殿,平面呈七间正方形,黑色琉璃瓦顶。殿内供绿渡母塑像。底层四壁绘有壁画,色彩绚烂,情景生动。上层珍藏乾隆帝甲胄,殿前有乾隆御笔卧碑一通,以满、汉、藏、蒙四体文字镌刻。关于安远庙,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乾隆登基坐殿后,看到伊犁那边儿总不安宁,就想结个亲戚。皇上要选妃,有人告诉他说有个回部少女,容貌美丽在其次,最出奇的是不用脂粉,身上自有一股香气。于是,乾隆马上下了一道圣旨把这个少女选进宫来。乾隆为讨她欢心封她为西宫娘娘,这位娘娘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香妃进宫后闷闷不乐,经再三盘问,才知道她想家,想伊犁河边的固尔扎庙。乾隆为了慰帖香妃,就差人去新疆画回图样,然后召集十大作坊的工匠动工建造,几个月工夫,庙就修好了。这庙修得庄严肃穆,三层朱红围墙,中间是三层高高耸立的大殿,油黑油黑的瓦顶,与新疆伊犁河边的固尔扎庙十分相像。这下香妃笑了。后来,乾隆还在离宫东北角上,为香妃盖了座梳妆楼,楼上安了面大镜子,正对着伊犁庙。香妃每日在此梳妆,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伊犁庙,这样,就如同回到了家乡一样。
后天下之乐而乐
普乐寺,俗称“圆亭子”,位于山庄以东的台地上,背后是高耸的棒槌峰,面对南流的武烈河与山庄隔水相望。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于当时西北各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布鲁特族(柯尔克孜族),经常派代表进京朝觐,因此而建此寺。“普乐寺”是乾隆命名的。据他自己说是取“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所谓“普乐”就是说愿国内各民族普遍幸福的意思。普乐寺以宗印殿为界分前后两部分。从山门到宗印殿是前部。山门朝西,虽属因地制宜而建,但含有深意。乾隆时期所建各庙,均面向山庄,含有拱卫中央政权的意思,山门内依次是天王殿、钟鼓楼、宗印殿及慧力、胜因两个配殿。普乐寺的后半部,叫作“坛城”,是仿西藏萨迦寺的“坛城”制度修建的。城台用大型条石砌成,三重七十二阶,层层上收,最高一层正中为一圆形殿堂,外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似,重檐攒尖顶,饰黄金琉璃瓦。殿内藻井金碧辉煌,藻井下有一座大型木制曼荼罗,顶部为铜铸鎏金欢喜佛。曼荼罗用三十七块木头作成,代表着释迦牟尼三十七种学问。殿外四周立有八座琉璃小塔,整个坛城上圆下方,用以象征天地。所有这一切建筑形式都代表了佛教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正北,是外八庙中最为壮观的一座。“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庙宇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然散置,自南而北层层升高,极富变化。山门前有五孔石桥,门内巨大碑亭内有乾隆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伏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石碑三通。亭北为五塔门、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楼,殿阁楼台等建筑前后错落有致。大红台气势雄伟,是该寺主体建筑。台高达42.5米,宽59.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红台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台东为落伽胜境殿和权衡三界亭,台北最高点有慈航普渡亭,二亭均重檐金瓦。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寿辰,三十六年是他母亲八十寿辰,乾隆想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部落长来承德为他祝寿时,利用喇嘛教对他们进行绥抚;而达赖喇嘛又是黄教喇嘛教格鲁派的最高教主,蒙古诸部落人心目中的“神王”,普陀宗乘之庙按照达赖喇嘛在西藏拉萨所居布达拉宫的样式营建,就能使这位“神王”象征性地在承德永远居住。这些都是乾隆建造此庙的良苦用心。庙落成之时,由伏尔加河流域率众返回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恰好来到承德,朝见乾隆,乾隆为纪念此事,特亲书石碑二通。土尔扈特本是我国新疆北部厄鲁特蒙古的一部分。明崇祯二年,由于上层分子争夺王位,他们的头目即率众去伏尔加河下游济河流域游牧。清政府曾几次派人到那里探望他们。后来,由于沙俄对他们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种族歧视,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决计全部返回祖国。从1770年11月开始,历时八个月,万里跋涉,回到了祖国。乾隆曾在“万法统一”殿接见了该部首领渥巴锡,并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野宴,颁发给首领八颗银印。由此看来,普陀宗乘之庙不仅是融合着多民族建筑形式的艺术杰作,而且也是清代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产物。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全景
文殊菩萨大皇帝
殊像寺坐落在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寺为汉族寺庙建筑形式,门前列石狮一对,门殿有哼哈二将,殿后左右有钟鼓楼,正中为天王殿,殿北三十五级高坛上为会乘殿,内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像。据说,这文殊菩萨是依乾隆皇帝的模样塑造的。
相传,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临近,西藏活佛六世班禅要亲自到京给乾隆祝寿。乾隆传旨命章嘉国师为班禅活佛的到来做准备。章嘉可犯难了,他知道皇帝虽为天子,但班禅是在世活佛,活佛是不向皇帝叩头的。怎样才能让西藏的这位活佛跪拜在天子的脚下呢?他苦苦思索,终于想起当年圣祖仁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时,达赖活佛曾称仁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的事儿。于是,章嘉国师便向乾隆皇帝说出了自己的思虑和想法。此时恰逢承德正在修建一座文殊菩萨庙——殊像寺,工程已近尾期,章嘉国师说:“前殿不动,殿后添假山曲径,小桥石洞,辟一处幽美净地,中设宝相阁,内供文殊菩萨,相貌要与圣上相同。班禅是转世活佛,但在文殊菩萨面前岂有不跪拜之礼?”乾隆听罢点头应允,命章嘉国师照此办理。宝相阁建成后,高大的文殊菩萨端坐在莲花盛开的须弥宝座上。它身披一百零八颗珍珠,十分庄严肃穆。六世班禅来承德后,虽也看出章嘉国师的良苦用心,但在圣像面前也无可奈何,只得向乾隆大礼参拜。乾隆大喜,对班禅更是厚爱,除亲自聆听班禅讲经论法外,还赏赐大量的金银等物给他。当时寺内有满族喇嘛五十人,根据乾隆旨意,译述藏经,用十八年时间翻译成三部满文大藏经,今已散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