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桂林之旅·甑皮岩·新石器文化遗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灼灼闽粤花·桂林之旅·甑皮岩·新石器文化遗址

从桂林市中心往南约9公里,有一座石灰岩孤峰,叫独山。独山有一岩洞,站在山前看,洞口如同蒸糕使用的甑罩(俗称甑皮),故名甑皮岩。近年来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甑皮岩曾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这里洞侧小岩洞里有一条地下河,可以饮用,具有适合古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随着时代的缓慢发展,人们搬出了洞穴。于是,它又成为埋葬古人类的场所。经过漫长的岁月,洞顶裂隙渗出饱含碳酸钙的水珠不断地落在洞底,日积月累,水分蒸发,形成一块厚0.4至0.8米的碳酸钙积淀板,覆盖在了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上。

1973年6月,遗址开始第一次发掘。1974年和1975年,又进行了两次补充性发掘。从中发现三十多具古人类遗骨(其中十四具比较完整)。葬式除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外,较多的是屈肢蹲葬。屈肢蹲葬者葬时当被捆扎。据民族学材料,古代有用布袋装尸的习俗,或许可解释这种葬法。还有妇婴合葬。并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当为古人类食用后丢弃的。内有梅花鹿、赤鹿、苏门羚、水牛、椰子猫、食蟹獴、灵猫、猪獾、猕猴和亚洲象等。发现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秀丽的漓江鹿”。其中猪根据骨骼鉴定,已被甑皮岩古人训养成家猪,饲养期多数在一岁半左右。还有鱼类、龟、鳖和螺蚌类介壳。

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碎片。石器磨制的和打制的各占半数。磨制石器有石斧、石矛、网坠和砺石,打制石器有敲砸器、砍劈器、盘状器、刮削器、石砧和石杵。陶器从碎片可识别出陶罐、陶豆等,主要是夹粗细砂的红陶和灰陶,多为绳纹,其它有划纹、席纹、篮纹等,烧制比较粗劣。另有为数极少的泥质红陶、灰陶。还有骨锥、骨针、蚌勺、蚌饰等生活器具。

从考察分析,甑皮岩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距今约九千年以上,晚期距今约七千五百年。早期地层出土的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片。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尚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种养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甑皮岩遗址是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我国南方古代民族起源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