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庐山奇峰千重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庐山奇峰千重雾

庐山山峰绵延,高低悬殊。“庐岳诸峰面面奇”,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太乙峰、九奇峰、五老峰、大汉阳峰、紫霄峰、犁头尖峰、金鸡峰、锦绣峰、白云峰、天池山等九十多座山峰,险峻峭拔,刺破云天,雾霭缭绕,云海滚滚,千奇百态。世人称为“石桌子”的铁壁峰,岩石黑红,层层堆叠,是庐山独一无二的奇观。故唐伯虎有《登庐山》诗云:“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主峰谁堪任

庐山最高峰为东南部的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峰呈馒头状,附近小汉阳峰则成金字塔形。据说在此峰之上可见汉阳灯火,因而得名。山顶建“汉阳台”,台上北面有“庐山第一主峰”石刻,南面刻“大汉阳峰”,东西两面则为对联:“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这是光绪年间南康知府(在今星子县)王以敏所书。清代戏剧家李渔也曾登大汉阳峰,并题写对联曰:“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定后疑生一点禅心。”汉阳峰前有禹王崖,相传大禹“疏九江”时即端坐崖前观长江洪汛。此处有数十种高山植物,峰顶黑松遍布,盘结奇特,甚为罕见。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庐山冰川,曾多次登临汉阳峰,后写成《庐山地质志》。登临汉阳,北望长江,南俯鄱阳,星子县城历历在目。汉阳峰的仰天坪上有云中寺,传说寺中小和尚慧灯发现寺前有青苔,知有水源,即掘出泉水,老和尚怕“坏了龙脉”,忙脱袈裟盖住泉眼,但泉水越涌越猛,使山上又添一景:“袈裟泉”,又叫“慧灯泉”。

登大汉阳峰顶可见紫霄峰千崖层叠,极为险峻。《图经》载:“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时,常登此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于石室中。”究竟所刻何字?《一统志》载:“紫霄石室极深阴,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摹得百约字。字奇古不可辨。惟‘洪荒漾,予乃撵’六字可识之。”可见此石室之古老与神奇。

大汉阳峰下为康王谷,俗称“庐山垅”,是庐山最大的峡谷,长约10公里。相传秦灭六国时,大将王翦追楚康王(怀王之子)于此,为暴风雨所阻。后康王即隐居于此,故名康王谷。谷内有田园村舍,溪水潺潺,绿树荫掩,大有世外桃园之风。此处离陶渊明故里不远,或为《桃花源记》之原型也未可知。

汉阳峰虽高,但其声名却远不如海拔1358米的五老峰。不少人认为庐山主峰即是五老峰。赵石梁曰:“庐山之景,尽于东南,故五峰奇绝,竟无有与之相抗者,谁谓匡庐无主峰也。”(见《庐山续志》)从风景之奇绝看,五老峰可号称庐山主峰。李白也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又作《望庐山五老峰》赞颂此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从这里可以遥望长江、鄱阳湖,李白曾隐居的叠屏山即在峰背,存青莲寺。泛舟鄱阳湖,远眺五老峰,五老由静而动,在朝霞映照之下,丹崖流金,铁壁染翠,正如青天削出的一朵金芙蓉花。在五老峰上,看云海彩锦,更令人陶醉。王思任《五老峰天锦》一文曰:“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锦,以为奇绝;不意五老峰上,复看海锦之奇也。天锦之色,金染万鲜,俱非人目所经见,而海锦素铺几万里,抛弹松称,光丝耀然,觉霜雪死白为呆,凹凸不等,小家数耳……”

近观五老峰,奇峰怪石,气象万千。从北麓的海会寺看去,在轻烟薄雾之中,五位老人,有的临湖垂钓,有的端坐静观,鹤发龙钟,怡然自得,飘飘欲仙。传说此处原为江湖,湖中有大孤山(鞋山),上有松树。因大水汹涌为害,冲塌鞋山。为救百姓,五位老人跳入湖中,救起溺水者,又托起山上的青松。此时湖水浪涛飞旋,把五老卷走。在不远处水中冒出五座山尖,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挡住了滔滔江水。从此鄱阳湖水平如镜,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就是五老峰来历。五峰中以三峰最险,难以攀登,但到峰顶可看到“日近云低”、“俯仰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有松如云,即著名的庐山“迎客松”。或说此松即五老由鞋山上取来,亦称“五老松”。

五老峰下有五小峰,亦甚可观。按其形状命名为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有观音崖、狮子崖、一线天及海会寺诸名胜,乃游人必登之地。

栖霞寺有对联曰:“前赐紫衣,后留玉带,遗泽千秋传不朽;面朝五老,背傍七贤,壮观万古并英雄。”对五老峰的豪迈气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牯岭云中镶

牯岭是庐山中心所在,原名牯牛岭,其形状似一头仰天长啸的大牯牛。围绕着牯岭山的东西两谷宽敞而平坦,建有许多广厦别墅,成为云雾出没的云中山镇。此处北有高山峻岭遮挡风雪严寒,南有宽广的谷口使充足的阳光得以照射,山中泉水明净,适于饮用。庐山特产云雾茶、石鸡、石耳、石鱼在此集散,均甚为名贵。

在日照峰和虎背岭之间,是一条弧形的山间走廊——牯岭街,其海拔1167米,背依牯牛岭,面对剪刀峡,四通八达,是南北登山公路的终点,又是去山顶各处风景区的起点,各项服务性建筑,商旅游乐场所,一应俱全,所以人说牯岭是庐山的中心。牯岭的绿荫丛中,一千余栋中西各式别墅星散分布,尤以英、美、德、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式小楼为多。谷口街心公园视野开阔,可透过剪刀峡观看庐山云海与云雾中的仙山琼阁,入夜后又可远眺九江城中的万家灯火和长江中流星般的灯影。

从牯岭镇往东谷看去,那条长长的山岭活像一头半躺着的大牯牛,这就是牯牛岭。传说这牯牛风流多情,来历不凡。晋代大将吴猛在铁船峰得道成仙之后,在庐山长住,建了三座宫殿。长冲河由殿前蜿蜒流过,就像天河一般。河边东岸有牯牛石,西岸有山岭名“女儿城”,此二者即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那牯牛身在东北却扭头向西南,以多情的目光日夜凝视着“女儿城”的山岭,总想前去与织女幽会。有一年七月七日,该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这天夜间,石牯牛突然大吼一声,震动了庐山,它竟一步一步往西岸走去,要爬上女儿城。但因山高谷深,落入谷底一蹶不起。吴猛只好请巧匠开山凿石又造了一头更大的牯牛,并在上面日照峰和大月山上建日月庵和月宫殿来镇住它。但第二年七夕,这头大牯牛亦大吼一声要往女儿城去团圆。吴猛带人抓住它的尾巴,因用劲太大,将尾巴拉断。众人忙用铁链把牯牛锁住,这才使它永远留在此处了。

牯岭的开发,同西方文化的侵入有关。清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人李德立以五百大洋的地价向江西德化举人万和赓“永远租借”庐山牯牛岭、长冲(即今牯岭街之山谷平地)、女儿城、大小校场、讲经台等处的一大片公地。因契约上未写明租借地的界限,德化县令不予批准。李德立于是又花了二百大洋购买金银器皿收买当时的九江同知兼洋务局委员盛宣怀,让他责令德化县盖章批准。

1886年英国人便在牯牛岭长冲一带大兴土木,雇工修路,建筑别墅。九江人知道此事后,群情激愤,纷纷上告清政府。于是江西巡抚逮捕了有关人员,在九江进行特别堂讯,里通外国的贪官盛宣怀畏罪自杀。但李德立仍不予理睬,照样造房修路,并把他“租借”到的地块分为许多份,以每份200元大洋的价格出售,公开登报招揽西方人来庐山避暑。九江人民群起而攻之,愤怒地驱赶上山避暑的外国人,并放火烧毁了临时修起的木屋。李德立通过英国领事馆与清廷总理衙门交涉,结果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判定李德立的牯岭公司将一部分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付给他赔偿费4415元大洋。长冲租借给李德立建屋,李德立每年出租钱12千文。从前的契约当众焚毁,另立新约,并立界石十四块。于是牯岭街一带就成了外国人的天下,盖了许多西式洋房别墅。到1931年,上牯岭避暑、旅游的外国人,已成千上万。牯岭居民中外国人已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英、美、德、法、俄、日、意、挪威、瑞典、芬兰、荷兰、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千人居于此处。庐山牯岭已成一国际旅游胜地。那牯牛岭为什么改名牯岭呢?据李德立《牯岭的故事》(一译《牯岭开辟始末》)说,牯岭英文为Kuling,与Cooling近似,有清凉之意。

随着西方人的增多,外国传教士纷纷在牯岭一带建筑起各种风格教堂。其中主要有四大教堂:一、协和礼拜堂,可容千余人,建筑宏伟,全部石砌,堂皇而神圣。附设一小礼拜堂,亦可容200多人,位于牯岭东谷河西路,现已改为东谷电影院。二、天主堂,位于中路,是意大利修道院,圆拱形屋顶,持重质朴,有威尼斯教堂的风格。另一天主堂在芦林,今已毁。三、灵修会礼拜堂,位于牯岭河南路111号。四、伦敦会礼拜堂,在牯岭河东路276号,坡顶与平顶结合,厅房并存,宽廊细柱,平顶与栏杆之间以钢柱支撑,显示了欧洲建筑柱式为主的特色。在牯岭一带,教堂的哥特式尖顶点缀山间,富有异国情调。

谷口含鄱湖

含鄱口在牯岭南,东有五老峰,西有太乙峰、九奇峰、汉阳峰,中间开阔处正对鄱阳湖,此谷海拔1121米,谷口如含鄱阳湖水,故名。传说庐山君的七姑娘爱去鄱阳湖玩耍,与杀死蛇精的救命恩人溪郎相爱,受到玉帝阻挠。玉帝派二天将变作两座山形成一个横门口,拦住了七姑娘下山之路。七姑娘手捧琵琶边歌边舞,引得二天将也跟着歌舞起来,七姑娘乘机下山,与溪郎相会。玉帝对二天将的疏忽非常恼怒,派人以板斧砍之,砍在两山之间,就成了今天的含鄱口。

含鄱岭前,有座石牌坊,正中有题额“含鄱口”三个大字,左右耳门上分别题“湖光”、“山色”二字。过牌坊,登石级,即到“含鄱亭”。由此看鄱阳湖“千里鄱湖一岭函”,只见渔帆点点,碧波连天,正如袁宏道所述:“登含鄱之巅,长江泛潋,浊波一线,鄱湖清澈如片照,细见帆影,湖中诸峦,或如蚀翠,或如砂斑之凸起。……”人还想象此口将吞吸鄱阳之水:“拟是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清星子县人曹龙树诗《含鄱口》)更显气势非凡。

湖光闪耀,山色亦佳,青翠峥嵘的五老、太乙、汉阳诸高峰耸立,近在眼前。更有九奇峰,突兀有九奇,明代诗人阎尔梅有诗曰:“峰余山外压空烟,上视曾无北半天。绝顶石头风欲坠,老僧庵在树梢悬。”奇景奇山,令人赞叹不止。九奇峰上有犁头尖顶角立超群,此峭壁上的“犁尖”,乃冰川所造,尖利非常。此处云雾起伏,飘向犁头尖峰时,便可见“耕云播雾”之奇观。含鄱口观雾景亦引人入胜。郭沫若《雾中游含鄱口》诗曰:“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

人们喜在含鄱口观日出与月影。黎明上山,只见日出之前,湖天尽赤,满山金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朝气蓬勃而来。晚上在望鄱亭楼上赏月,只见山影朦胧,皓月当空,似伸手可揽,恍若神奇仙境。

含鄱口的湖光山色及云雾、日月之奇景是如此吸引人,以致引人踏雪前往,明末清初方文诗《含鄱口至太乙峰》曰:

《庐山奇峰千重雾》古诗句出处:侵晨独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岭函。但使短藤穷碧巘,何妨细雨湿青衫。林中惨淡高低寺,雾里微茫来去帆。不是探奇索隐者,谁能踏雪上履岩。

金龙变天桥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游庐山时,曾专门到“天桥”去观光。他登上了仙人盘左边的断崖,看到对面的断崖,只有一根不太大的石条伸在当中,根本不像桥,于是打听此天桥何时跌落了?当地人说:“天桥本来没有桥”。画家感到奇怪:“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

传说这桥是金龙所变,专门搭救朱元璋的。那一年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以六十万大军及高大的楼船向朱元璋的二十万人马和小型战船进攻。张定边见朱元璋军中有一白樯大船,旌旗招展,知道是朱的指挥旗舰,于是集中对它开炮,在金沙洲一带,这船被打中搁浅焚烧,朱元璋狼狈逃上湖岸,上马飞奔。陈友谅紧紧追赶,朱元璋只好往山上跑,一路加鞭,跑到庐山的仙人盘的两座悬崖的边沿,一看已无路可走,后面“不要跑了朱和尚!”的喊声越来越近。此时突然有一金龙从天而降,化作一座天桥,搭在两崖之间,朱元璋刚打马过桥,天桥就“砰”的一声断落,赶到桥边的陈友谅眼睁睁看着朱元璋从九十九盘山道逃之夭夭。现天桥只残留一石,及崖边的马蹄印。

仙凡天池会

天池山位于牯岭西北,山顶的大天池是双池,相传为文殊菩萨双手插石挖出来的。池旁长亭原为东晋僧人慧持所建天池寺的原址,寺西石台为文殊台,于此可见“佛灯”,并观云海。天池山高耸入云,往往山上晴天,山下大雨,王阳明有诗写此感受,刻在大天池照江崖亭内山石上,即《夜宿大天池诗》:“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署“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书”字样。

相传大天池是古代庐君与天上玉女恋爱的地方。他们一个住池西,一个住池东,一个打猎,一个种茶,两人常常在池边山中幽会。后玉皇大帝令玉女回天宫,天女不忍离开天池和庐君,于是玉帝挥剑砍去,把天池山劈开了一道九十九盘鸿沟,二人被分开。玉女的姊妹同情她,从天上抛下一匹锦绢,化为锦涧大桥。把东西两山连接了起来。玉帝见了,命雷公电母斩断锦涧桥。玉女见不着庐君,只好隔山流泪,泪水流入锦涧,惊动了涧中的一条金龙。正当他们双双跳崖之时,金龙飞起,把他们托住,升上了崖顶。于是天女化成了大天池东边的锦绣峰,庐君变成了大天池西边的白云峰。他们日夜相对,情意绵绵。金龙离水,也化为巨石,大天池西面半山腰的巨崖,正是金龙之首——“龙首崖”,又叫“舍身崖”。传说当云海铺到龙首崖前时,曾有天池寺僧人以为云中有神佛来度,即由此登云上天,结果落下悬岩舍身而死。

《太平诗话》载:“王阳明先生游匡庐天池山之龙首崖,崖插出山外,下临无底,人无到者,公乃弓身徐步,若龙蜿蜒竦立崖前,瞻顾叹曰:‘奇绝’,人服其胆。”敢于走到龙首前沿向悬崖下张望,胆何其壮又何其险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