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武汉之旅·黄鹤楼·江南千古名楼
黄鹤楼耸峙于武汉长江之滨、蛇山之巅,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为什么以黄鹤命名呢?众说不一。南朝梁代萧子显所著《南齐书》称:“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持另一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将登仙之事附会到三国蜀国丞相费祎上。梁代任昉则别持一说:驾鹤之宾,乃荀叔伟而非费祎。《报恩录》记载的第四种说法要具体生动得多。据传,黄鹄矶头曾有一辛氏小酒店,一老道常来饮酒,不付钱便扬长而去,酒店主人却毫不计较,始终以礼相待。道士要远走他乡,临别时,以桔皮于墙上画一黄鹤,对主人说:“有客来时,用手一拍,黄鹤即会起舞助兴。”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翩然起舞。从此,辛氏酒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年后,老道云游归来,吹笛跨鹤而去。辛氏为感激老道,建此黄鹤楼。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吕洞宾来到武昌蛇山头,见四周远近景色秀丽,觉得建一楼来观景更方便些。他先后请了何仙姑、铁拐李、张果老,他们都说帮不了忙。正在吕洞宾着急的时候,鲁班骑木鸢从空中飞降下来。鲁班看了地势之后,又用树枝在地上摆了一下,便叫吕洞宾第二天早上再商议。第二天鸡刚叫头遍,吕洞宾爬上蛇山一看,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了山顶。这时鲁班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一只木黄鹤,眼睛望着吕洞宾直转。吕洞宾吹笛,木鹤便跳起舞来。于是,吕洞宾跨上木鹤,腾空而起,飞入白云间。
黄鹤名楼历沧桑
黄鹤楼自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美丽动人的传说,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黄鹤楼兴建之初,却为实用。据唐《元和郡县志》载: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东吴为了屯戍的需要,在黄鹄矶上建楼,故名黄鹤楼。旧时有一出名叫《黄鹤楼》的京剧,写三国时期吴蜀在此斗智。剧情梗概是:周瑜为了逼迫刘备写退还荆州的文约,设宴于黄鹤楼,诓骗刘备过江。周瑜事先在楼下埋伏士兵,并嘱部下非有令箭不得放走刘备。诸葛亮明察周瑜的用心,事先将借东风时携走的一支令箭,交给赵云。刘备靠这支令箭得以脱险。1985年新建的黄鹤楼第二层,就有两幅壁画,复现了上面所述的史实和故事,一幅为《孙权筑城》,另一幅为《周瑜设宴》。至于东吴所建黄鹤楼的建筑形制,至今未发现文字或图像资料,所以难以描述。
唐代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同样无图像资料可鉴,但透过众多描绘黄鹤楼的诗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大致面貌。唐代阎伯瑾在《黄鹤楼记》一文中描述:“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王维诗写道:“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贾岛诗说它“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宋元时的黄鹤楼的形制,已有画可鉴。宋时为单层建筑,但有脊、亭、阁等陪衬,加之屋顶十字脊四歇山构造,故仍雄伟壮观。元时主楼有两层,屋顶为重檐歇山;楼呈矩形,三开间,中有隔㮼,显得开朗清秀。
关于明朝的黄鹤楼,现存有明初画家安正文画的一幅作品。画中的主楼立于高台之上,台形仍似宋朝形制,但台周的曲廊外挑较少,不设斗拱。主楼为二层,楼后连长橅,楼顶为重檐歇山(另加两个小歇山),檐下有布篷遮阳。楼座外挑,楼内分隔雅室,楼侧辅以重檐歇山的小厅等建筑。楼群进口已改建为一牌坊,两旁围以粉墙。
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从约摄于光绪七年(1881)的照片看,楼有三层,平面为正方形切成十二角,外观四望如一。每层设有围廊,楼内与围廊之间,全用落地门窗分隔。屋面檐角起挑极高,顶上以三叠形葫芦收结。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光绪十年。今所见黄鹤楼为1985年重新修建。高五层,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塔式楼阁,重檐展翅,黄瓦红墙,古朴典雅。由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的“黄鹤楼”匾额,长5.5米,宽2.7米,临江高悬,数里可辨。东面的“楚天极目”,南面的“南维高拱”,北面的“北斗平临”,一样大小,均出自名家之手。楼前配有坊、亭、轩、廊,更衬托出主楼的雄浑庄重,气势磅礴。
楼内一层大厅有“白云黄鹤”巨型陶瓷壁画。画中仙人驾黄鹤飞临楼的上空,楼下人群欢动。壁画两旁有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历代诗人咏黄鹤
黄鹤楼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又富有神话色彩。历代诗人来此登临,给黄鹤楼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其中当首推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约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的这首《黄鹤楼》诗巧妙地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悲壮的历史故事,生动地描写了黄鹤楼上所见的明丽景色,感情蕴藉,技巧高超。难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唐人七律第一”。
有趣的是,据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诗作,遂为之搁笔,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据此还建有“搁笔亭”,以为纪念。
又据《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李白在黄鹤楼搁笔后,对此事一直不能释怀,后又仿崔诗写了《
登金陵凤凰台》,以较胜负。诗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凤凰台》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在思想境界方面较崔诗要深刻一些,但影响终究不如崔诗。
其实,李白写黄鹤楼的诗,不仅数量多达十几首,而且同样写得非常好。如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后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题中的“钦”字,一作“饮”字。诗中的“落梅花”即曲名《梅花落》,为押韵而颠倒。诗人以贾谊的遭遇比拟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流放获赦后仍然十分寂寞的情怀。
除了崔颢、李白之外,唐代的宋之问、孟浩然、王维、
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杜牧,宋代的
陆游、范成大、
岳飞等,也都在黄鹤楼留下了美妙的诗篇。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第三层大厅,有一大型壁画,题为《文人荟萃,风流千古》,就生动地描绘了上述十二位诗人的形象,并在每位诗人画像旁侧,抄录了他们所写黄鹤楼诗词的名篇佳句。
传为岳飞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也颇有特色:“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高宗绍兴七年(1137),岳飞曾向朝廷请求增兵,以便伺机伐金,收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九江)率领部队回鄂州(武汉)驻屯。这首词大概是在回鄂州之后所作。词的上阙用中原往昔的繁华来对比如今在敌人蹂躏下的险恶形势;下阙表达了率师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并希望能在胜利归来后重登黄鹤楼。
过去,黄鹤楼旁曾建有岳飞亭。民国时人刘伯绳,为岳飞亭撰有一副楹联:“鄂渚波连,拍岸惊天,为洗奇冤莫须有;楚歌声里,撼心动魄,更添壮志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