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南通·江海铭记张啬公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世居通州金沙场三姓街的乡下,后迁居西亭,侨居海门县常乐镇。
张謇父亲是个营卖麦芽糖的小商,送张謇读书,只图他会给家里记个帐。张謇自幼聪颖心高,老是向父亲讨钱买做文章的纸。父亲不相信儿子能做文章,找到私塾先生要他当面考考儿子。先生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随即对出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父亲见儿子果真不凡,便竭力供他求学。后来张謇进了京城在袁世凯门下,随袁世凯到日本考察过经济。不久张謇父亲病重,对来探望他的私塾先生说:“近来家室不安,东一声,西一响的,看来我活不长久了。”私塾先生说:“上复东翁啊,这就是魁星踢斗的响声,尊府魁星出现,今年少爷定大魁天下了。”不久张謇父亲病故。后来张謇果然历尽艰辛于四十一岁那年(1894)中魁。张謇成为实业家以后,他办的纱厂产品商标图案,就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魁星立于鳌头踢斗,既铭少年壮志,又念父亲和私塾先生的厚望。
张謇中状元后,任翰林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慈禧的专权误国,使张謇毅然弃官还乡,在南通兴办实业,力图“实业救国”。1895年即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以后又陆续创办了电厂、油厂、冶厂、垦牧公司、轮船公司等企业。1902年,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诞生;1905年,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问世。不久,又有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师及农、医、蚕、商、纺织等十余所职业学校开办。此外,他还创办有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图书馆、气象台、剧场、医院、公园、女工传习所等众多事业单位。辛亥革命后,他应孙中山先生之邀,出任临时政府实业部长。袁世凯任大总统时,他出任农商总长。袁窃国称帝,他返归故里继续“实业救国”。张謇使南通成为苏北沿海文化经济中心,也给中国民族工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曾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三个人不能忘记,其中之一就是张謇。
张謇排行第四,南通人亲切地称他为张啬公、张四先生。1926年张謇逝世后,人们将其葬于他1923年所建之住所啬园,称啬公墓。园内立张謇铜像,六十年代中期被毁,1985年重铸。近年改称南郊公园,并陆续增建飨堂、石坊、八角亭等构筑,并辟有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等。
和张謇辉煌的实绩一同遗留至今的,还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一则说,张謇当年办的纱厂,按数序命名,有一、二、三、八,却没有四、五、六、七。其中的缘由得从张謇回南通说起。那年,他刚回乡,就突然接到慈禧旨意,要他于一年之内在南通建起八座工厂。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但太后之命又违抗不得。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巧计。一年期满钦差来验收工厂时,他陪钦差先到西郊唐家闸看一厂,随后又到远在200多里外的东郊启东看二厂,接着再赶百把里路到海门看三厂。那时交通不便,看完三厂,钦差再也不想动了,就说:“其他厂不看了,最后再看个八厂吧。”八厂就在狼山脚下。张謇领他看完,顺利交了差。原来他故意把一、二、三厂建在不同方向,相互隔得远远的,这次果然收到了预期效果。又一则说,张謇办了厂,需要会计,有个留美学生来应聘,张謇请他吃早点,浓茶就芝麻烧饼。吃完早点,张謇见衣襟上有几粒芝麻,拣起放进嘴里,那个留学生却站起来抖掉衣服上的芝麻。张謇见此,当即婉言道:“聘用的事以后再说吧。”以后当然没有聘用他:对点滴财物不懂珍惜,岂能理好大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