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狼山·“第一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狼山·“第一山”

狼山耸立于南通市南郊江边,其东西尚有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一字排开,总称狼五山。

狼山海拔虽只有100多米,但因为坐落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之上,且面临长江入海前的最宽阔段,故显得特别突兀高大、气势非凡。“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山顶广教寺这一门联极生动准确地概括了狼山的神韵。难怪当年北宋大画家米芾要为之挥笔题写“第一山”,范仲淹要赋《狼山观海》诗:

《“第一山”》古诗句出处:万里昆仑谁凿波,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州屿,春暖鱼龙任蜇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山秧子”传奇

传说,狼五山是天上的山秧子长成的。那时玉皇大帝要在天上挪出空地来新造一座天宫,令山神于七天内把天上的山峰全部搬走。山神请担柴力士和担水将军帮忙,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正当他们回宫复命时,忽然发现宫门旁边还有十二棵正在拼命长大的山秧子。他们立即将这些秧子拔出来担到东海边。没想到卸担子时,用力太猛,捆子散了,山秧子都掉到海里,其中五棵滚到江对面并立即落脚生根,与陆地连在了一起,这就成了狼五山。东海龙王见狼五山占据了他的海面,赶到天宫告了山神一状,玉帝命山神把山秧子的山根凿断。于是狼五山不再长高,至今依然是五座土石小山。散落的另外六棵山秧子,分别成为通州境内的张芝山、九华山、观音山、钟秀山、云台山及靖江境内的孤山。

狼山,有人说因其酷似狼形而名。民间却说其间有个故事。此山上原先有个成精的老狼,经常作怪害人,大圣和尚修成正果后到通州来普渡众生。他敲着木鱼上山,向老狼精借袈裟大小的一块地。狼精答应了。谁知,大圣将袈裟一扬,竟把整整一座山都盖起来了。老狼精才知道这和尚必有来历,便乖乖地把山让了出来。大圣念其尚有从善之心,便给他留了个名,将此山唤作狼山。山上供奉的大圣菩萨就是这个大圣和尚。至今南通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没还。”宋朝淳化年间,州官杨钧以为狼字不雅,改成琅山,又因为山上岩石多呈紫色,所以又称紫琅山。

“小名山”佛光

狼山不仅以其形胜闻名,而且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山顶始建于唐的广教寺,至今香火不断。寺之正殿,名大雄宝殿,供奉大圣菩萨。据说大圣菩萨俗名叫张大寿,四川泗州人(一说江苏靖江人)。父亲张广裕,母亲高翠娥。大寿二十岁时,父母双亡。他漂流四方,以打猎为生。后得观音菩萨点化而成神,并指示他的位置在通州。一年,水淹泗州,他背起三座宝塔前往通州。赶到城脚,见北门不好过,就把顶上的八角宝塔放在了北门,这就是天宁寺光孝塔。第二座六角塔放在了三元桥东,即五福寺文峰塔。第三座四角塔背上了狼山顶,向狼借得山头,将塔放下,即为今支云塔。安好塔后又建庙,张大寿便在狼山上做起了菩萨。他这大圣菩萨是皇帝封的,所以穿黄龙袍,这和其他菩萨不同。

关于支云塔,还有多种传说。有说南宋时,湖南一大商人捐巨资将古泗州普照塔修整一新。后发大水时,塔由一和尚护送漂浮至狼山。亦有说,此塔乃大圣菩萨从掌管天下宝塔的托塔李天王处所取。大圣借到狼山,盖了金碧辉煌的广教寺后,因看见江对面金山寺上的宝塔而生于狼山树塔之念。于是直奔天王府。李天王心想,塔重得很,拿一个就压得他够呛,便让他到库房挑选。没想大圣拿起扁担一下挑起了两个,又顺手捞起一个夹在腋下。李天王心里叫苦:“难怪人们说和尚心贪,来要塔的都像你这样,我日夜做塔也来不及呀!”到天王府门口,大圣见天王的孩子们正把小宝塔当球似地抛来丢去玩耍,又向孩子讨了个塞进袖里。挑到通州上界,他想擦擦汗,右手一抬,腋下那座八角塔掉到通州城里,这就是光孝塔。下地界时刚踩上三元桥,桥身直摇晃,不得已留下一座六角塔,它就是桥旁六角文峰塔。肩上剩的那座四角塔安放在狼山顶上,因其与兰天白云相接,故名支云塔。正待他脱袈裟休息时,袖里又掉下一个小宝塔滚下山坡,在大佛殿旁落地生根,这便是李天王小孩们玩的实心宝塔。于是,南通有句顺口溜:“通州塔,四六八”。指通州三座塔,每座角都不同。那个实心小宝塔没有算数。

江苏南通狼山



据地方志载,支云塔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1480年曾焚毁,1482年重建。1614年地震,角、檐受损,后多次修葺。塔为五级四面的木结构,高35米,似楼阁,黄瓦朱栏,端庄凝重,屹立于狼山之巅,矗入云霄,故名支云。

狼山广教寺正殿在六十年代中期曾遭到严重的破坏,1982年重修后改名法乳堂,并绘十八高僧(安世高、菩提达摩、敬安、玄奘、鉴真、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智顗、吉藏、道宣、法藏、慧能、善无畏、一行、怀海、弘一)瓷砖像于殿内。这十八位对中国文化作有重大贡献的高僧,是由中国佛教协会选定的。壁画乃名画家范曾奉献故里之作,历时半年,为灯取影,放笔直写,工笔与写意结合,线条明朗遒劲,神态生动飞扬,既有金石之气,又有云蒸泼墨。画幅一一烧成瓷板之后便更加生辉夺目。大功告成之时,赵朴初题联:“一堂都僧哲;万派尽朝宗。”巨赞法师题联:“江海大观米芾数名山第一;高僧十八精蓝澍法乳无穷。”南通籍名画家王个簃手书“缅怀古德”匾额。1983年丁玲等著名作家参加揭幕典礼。1985年作家峻青参观僧像后写文章说:“也许若干年后,这画像就会和那敦煌壁画、龙门石刻,同样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

众“仙”家遗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狼山之所以声名远驰,也与众多“仙”家遗胜有关。

狼山南麓,有一处古朴简陋的墓地,石壁森然,芳草萋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即葬于此地。

骆宾王曾追随扬州刺史徐敬业在广陵起兵,反对武则天,著名的《讨武曌檄》即出自其凌云健笔之下,文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传颂千古。后因兵败亡命,骆宾王逃亡吴越,据传其曾在杭州灵隐寺埋名为僧。明正统九年,其墓碑在南通城东北的黄泥口被发掘,始知其殁于通州。清乾隆年间,闽人刘南庐把墓移葬在狼山南麓。其墓前有后人题刻楹联一副,“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虽半数字已随日月而风化剥蚀,但前人之事、前人之,至今仍令人驻足沉思。

距骆宾王墓不远,有一处金将军墓。金将军名金应,跟随抗元名将文天祥转战四方,历尽艰难。德祐二年,文天祥逃出元军虎门,在通州与杨师亮共商恢复大计,准备同淮安、盱眙、泗州、泰州等地守将取得联络,共成大事,正在这个时候,金应遽然病逝。由于形势危急,文天祥草草将其收殓。今金将军墓尚在,不过黄土一抔,然而前人功业又何止苍苔数点?

古人风范,使紫琅生色,近代先驱,更为狼山增辉。狼山大观台下,高竖“白雅雨烈士之墓”的石碑。白雅雨为南通人,著名学者,中国地学会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时,他领导滦州起义,1912年起义失败被俘,慷慨就义。临刑时拒不下跪,被砍断双腿,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四岁。他在狱中写下的一首绝命诗,人们后来将它镌刻在其墓碑前的白石之上:

《“第一山”》古诗句出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者,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狼山南麓还有座四角玲珑的亭子,内有两块乾隆御笔的石碑。乾隆从未到过南通,哪来的乾隆御碑?故事得从通州的第一个状元胡长龄说起。

传说胡长龄陪伴乾隆皇帝到了京口,有一日,乾隆来了兴致,给胡长龄出了个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胡长龄想起家乡东西城门口的两家当铺,便对道:“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当东西。”乾隆连声夸好,胡长龄一得意便夸起通州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听得皇帝要亲自去通州,这下可难坏了胡长龄:皇帝要去,必得劳民伤财,可皇帝是金口玉言呀!他只好一边硬着头皮替家乡父老叩头谢恩,一边想主意打消皇上去通州的念头。皇帝问到通州还有多少路程,胡长龄趁机巧借通州地名作答:“要经过十八里河口,白浪滔天;五里树,毒蛇盘缠;三里暗(岸)桥,不见天日;马躺(塘)的路,泥泞难前。”又说:“通州城墙低矮,门圆似穴,像个狗洞。”乾隆吓了一跳,说城里不去,可到江边看山。胡长龄回答:“那里五山相连,山名叫狼(狼山)马(马鞍山)见(剑山)君(军山)王(黄泥山,南通话中王、黄同音)。”话未说完,乾隆忙说:“不去了,不去了,朕是真命天子,要什么‘狼马见君王’呀。”胡长龄终于智阻乾隆,但怕以后皇帝知道了怪罪,就请皇帝写诗作文,刻成御碑,竖在狼山之阳,以示皇恩帝威。

另外,广教寺山门处的萃景楼亦有来历。明朝正德年间,刘六、刘七兄弟起义,后败退东海,驻守狼山。官军围困山下,用烈火攻山,将山门烧成灰烬。义军将领齐彦明等皆跳崖牺牲。通州面姓纷纷咒骂官军焚烧山门冒犯了大圣菩萨。官军头目只得忍痛将上司发下的赏银拿给和尚重修山门,并在原来的山门废墟上造了一座萃景楼,还请人写了碑文,为自己涂脂抹粉。

狼山东北麓有题名坡,满坡皆古人题名,依稀可辨。其中有“五山之一”四字,为如皋县一女书法家手迹。此女子笔艺精绝,相传也是经过一番磨砺而成,苦练数载,终于在南通一扬巾帼美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