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秦皇岛之旅·北戴河·碣石何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浩浩燕赵歌·秦皇岛之旅·北戴河·碣石何在

《碣石何在》古诗句出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在北戴河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提及了历史上的一处胜地——碣石。碣石在哪里?这一数百年争论不休的历史地理公案,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碣石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战国时期,燕昭王曾在这里修馆入海求仙。秦始皇第四次东巡至碣石,驻跸碣石期间,曾经“刻碣石门”,以歌颂文治武功。除了“示强威,服海内”的政治军事目的之外,旨在“考入海方士”,派遣了方士韩终和卢生入海求仙,以寻取长生不老之药。

汉武帝即位后,曾东巡海上,北至碣石,在碣石筑观海台以望大海,这便是著名的汉武台。

魏武帝曹操,北定乌桓之后,沿辽西走廊胜利班师,行至碣石,写下了千古绝唱《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从辽东班师回朝,曾“次汉武台,刻石纪功”,写了《春日望海》一诗。

那么,碣石究竟在哪里呢?古往今来,诸说迭出——

“沦于海”说。魏晋之际,碣石之地开始模糊,魏国张揖认定“碣石在海中”。郦道元作《水经注》亦谓碣石“盖沦于海水”。

昌黎碣石说。明《大明一统志》载:“碣石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离南海三十里。明郭造卿亦云:“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他还把山顶“有一巨石形如瓮鼓”,疑为碣石的天桥柱。此说视碣石为山。

北戴河金山嘴说、孟姜女坟说。此两说均认为碣石是碣立之石,根据是:《尔雅·释名》“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说文解字》“碣,特立之石也,东海有碣石山”。

1984年以来,辽宁省考古工作队在山海关外石碑地和黑山头,发现了秦汉的大型建筑群址,出土了五十多块柱础石,有几何图纹的空心砖和花面砖,及直径60厘米的巨型夔纹瓦当和许多卷云纹瓦当。同时,亦发现瓦砌内壁的陶井和排水管道。因而,认为石碑地前面海中矗立的礁石——姜女坟,便是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碣石。

无独有偶,北戴河海滨金山嘴亦发现秦汉的大型建筑群址。1924年和1984年,分别发现“千秋万岁”瓦当、铁镞、秦砖,亦发现直径60厘米的大型夔纹瓦当。后经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考古发掘,证实此处为秦皇行宫遗址。有学者推测,金山嘴南面的南天门和东山海边的鸽子窝,均是大海之旁碣然而立的巨石,很可能便是碣石之所在,站在这里很可以体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歌意境。

如今,视秦皇岛市为碣石地区的论断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科学地证明,以秦皇岛为中心,东北20多公里是石碑地秦宫遗址,西南20来公里是金山嘴秦宫遗址。在石碑地以东还有止锚湾,以西还有黑山头等秦汉遗址。在金山嘴以北的鸽子窝,以西的莲蓬山也都发现秦汉砖瓦。在以秦始皇命名的秦皇岛上,同样发现了秦汉建筑遗存。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大片类似覆盖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式宫殿建筑群体。有专家推想:碣石是秦皇朝岿然矗立的国门。难怪唐太宗《春日望海诗》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