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自古帝王州
陕西省西安市,古称长安,为汉唐古都,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八水绕长安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南倚终南山,东望骊山,依山带水,物产丰饶。四周河流纵横,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指泾、渭、灞、浐、沣、滈、潏、涝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乌鼠山,流经西安城北,在潼关注入黄河,是流经关中地区最大的河流。渭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渭河盆地,又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盆地西起宝鸡峡,东到潼关港口,是一条东西长约360公里的狭长川道,因古代秦人长期在这里活动,故号称“八百里秦川”。又因处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之中,所以又称关中。古代的渭河兼航运和灌溉之利,是关中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关中地区的著名城镇都是沿渭河分布,历史上著名的都城咸阳和长安,都先后在渭河南北兴起。泾河发源于甘肃泾源县六盘山西麓,在高陵县注入渭河。其他六条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山脉,汇入渭河。沣河、滈河、涝河流经西安西境,滈河现已干涸。沣水和滈水为西周政治中心,周都丰京、镐京就是因沣水和滈水而得名的。潏河流经西安南境,经杜曲、韦曲、杜城,至丈八沟北流,过秦阿房宫东,北入渭河。潏河是古代西安最负盛名的河流,沿岸风景优美、物产丰饶,还是汉、唐长安城的水源。灞、浐萦绕于西安之东。著名的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就位于浐河东岸。灞河水流量大,在历史上是丰镐和长安东方的天然藩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黄河文明发祥地之一
西安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主岭发现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五十至一百万年。在蓝田猿人遗址内发现三、四处粉末状的黑色物质,可能是蓝田人的用火遗迹。大约二十万年前,渭河以北就生活着被称为大荔人的早期智人。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遍布关中,以西安市东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最具有代表性。半坡遗址是一个完整的原始村落,半坡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已有了初步的劳动分工,妇女从事农业、采集和制陶,男子以渔猎为主。姜寨遗址与半坡遗址同期。姜寨人以农业为主,兼事狩猎和采集。在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层中发现有一片残铜,是我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对研究我国青铜文化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
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达一千零六十二年之久,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起,秦、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有十一个王朝在此建都。以西周、秦、西汉、隋唐都城最为著名。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都城是西周的丰京和镐京,周朝以丰镐为中心,通过分封诸侯,控制全国。战国秦和秦始皇建都咸阳,由于咸阳地理条件的限制,秦始皇时将都城向东扩展,在今西安市西郊营建阿房宫。西汉都城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约10公里,是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的又一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唐代社会经济大发展,都城长安空前繁荣,拥有八十万人口,不仅是全国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会,国际贸易集散地之一。
唐代以后,全国政治中心东移,长安虽不再作为首都,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仍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明清两代。
明代是唐以后长安城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古贵族的元朝后建立起来的,逃回漠北的蒙古人继续与明王朝为敌,西安成为明王朝抵御蒙古人侵扰的重要边塞。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洪武二年(1369),把原来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取盼望西北安定之意,此后西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在西安修建秦王府,并筑新城。自李世民由秦王登上帝位后,历代都不再封秦王。朱元璋封次子为秦王,重兵驻扎,说明当时西安的重要性。
清代,西安驻有重兵防守,约占全城四分之一的城内东北隅,被划为满族居住区,称为驻防城。原来的秦王府也被拆毁,作为八旗军官跑马演武的教场。
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唐以来,特别是唐代,长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商业贸易的集散地,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的干线,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逐步形成。西汉有南北两道,东汉又增加一条北道,将西汉的北道改称中道。自唐高宗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形成了以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并新开了西州路、回鹘路、伊州路、碎叶路。碎叶路自今吉木萨尔西行,经轮台、昌吉、玛纳斯、乌苏、精可、霍城、伊宁,至碎叶城,即著名的天山以北的丝路北道,是唐代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织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它工艺品,通过波斯、大食等国源源不断传到西亚、欧洲国家。不少西方国家的商品和技术以及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又传入中国。如长安风行一时的打马球运动,源于波斯,由中亚传入;大秦(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传入我国;阿拉伯一带的商人将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等等。“丝绸之路”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起了重大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