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龙门·险奇雄峻壮哉龙门
龙门在西山北段,为西山悬崖峭壁上的“第一胜境”。
龙门包括“别有洞天”石隧道、两壁刻有“云海”、“石林”四个大字的第一石室(老石室)、雕有观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华云洞”隧道、供奉一尊魁星的“达天阁”石室等。其中龙门石坊、平台、达天阁石室以及楹联、神像、神案、白鹤、香炉、花瓶、烛台、仙桃,全部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古朴庄重,浑然一体。龙门坊,就石雕成龙头圆柱,状如木柱衔梁。魁星雕像右脚踏鳌鱼,左脚上抬蹬升斗,右手高悬握笔,左手横胸擒龙,活动跳脱。石室前面的崖檐上,有南极仙翁骑鹤翱翔雕像,它凸出于崖檐的平面,神态飞扬,同为石刻艺术的精品。石道也是用人力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开凿出来的。整个悬崖施工,都在无法支撑“脚手架”的情况下进行,其险峻艰难,令游人无不叹为观止。龙门就石崖雕凿殿宇阶台,将自然风光与人力加工有机地结合,构思布局都体现了“险”、“奇”、“雄”、“峻”的风格,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工匠伟大的创造力。
据史载,龙门为附近下渔村道士吴来清始凿于清乾隆年间。
吴来清,原名吴自性,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常行功积德,修桥补路,方便众生。当时,石室下原有架木于崖、势若危巢的朱家庵,登临时,木栈闪动,令人心惊胆颤。吴来清在朱家庵另辟洞天,于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去世,历十五寒暑,一锤一凿地打出了从三清阁到慈云洞通道,并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彝族文人那文凤《赠吴道人诗》咏道:“万钻千椎显钜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诗句今存慈云洞的香炉上。后杨汝兰、杨际泰继续主持开凿,至咸丰三年完成了慈云洞、云华洞、龙门达天阁全部石刻工程。整个工程前后历时七十二年。清人王寿昌《罗汉岩石洞歌》赞道:“岂有奇景非天生?岂有灵区由人成?独传此洞神工鬼斧独挥运,镌危斫险,凿破铁壁,遂使混沌生虚明!”
云南昆明龙门
民间关于开凿龙门的传说很多。有说吴来清是滇池周围手艺最好的石匠,他的细石工艺是八代祖传,雕出的鸟兽神鬼活灵活现,只差不吃五谷。他年轻时与村里一俊美姑娘相好,后姑娘被大户人家抢去,他几次想死,就是舍不得丢了祖传的手艺。正当他心神不定时,观音托梦,让他到石山崖上开出神仙境。他于是背起工具登上西山罗汉崖,逐渐开出一个新天地。他老了,又带了一个秀才徒弟杨汝兰。师徒们同凿十几年,终于开好最高处的达天阁,上刻“龙门”两个大字。龙门凿好后,每年涨水时鲤鱼都来跳,跳过去即为龙,故昆明的龙神也就比别处多。
也有说,龙门魁星雕像有小疵,手上那支笔是另外放上去的。当年开凿石室达十年之久的一位师傅,凿到达天阁魁星手上大笔时,气力不济,眼睛一花,竟把笔的笔头凿断了。这一失误,不仅给雕像带来缺陷,而且按当时观念还会给云南才子带来不祥。他痛苦至极,跳崖自尽。
龙门的题咏很多,其中一些对联颇有深意。慈云洞有一副对联写道:“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在这里抬头仰望,高临半天,下视滇池,渔舟往来,似片片绿叶浮于水面,对联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奇特的情景。慈云洞内供奉石雕观音,又有一副对联写道:“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数千双圣手尽化慈航。”巧妙地将洞内观音与五百里滇池相联系,将人间之境化为佛教之境。达天阁有清人赵清鹤所题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借景发挥,把做人处事的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也堪称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