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济南之旅·蒲松龄故居·《聊斋志异》的故乡
在淄博市淄川区黉山南麓,有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山村,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便坐落在这个山村里。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出生在蒲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自幼随父读书,聪慧过人,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当时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施闰章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以后在乡试中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依惯例成为“岁贡生”。一生中,他三十岁前在家读书,中年除一度在江苏宝应县作幕宾外,都在离家不远的西铺村毕家私塾授徒,七十一岁撤帐归家。在文学上,他最大的成就是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聊斋志异》。这部收存四百九十一篇故事的巨著借写花妖、狐魅、鬼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讽刺鞭挞了贪官虐吏、豪强劣绅,对黎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在这部书的《自志》中道明写作动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部书动笔于青年时代,四十岁时已初具规模,后不断补充,直至年届古稀。
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里瓦舍茅屋相间,花丛瓜架错落,具有书屋、农舍特有的情趣。书房“聊斋”里,高悬已故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微露悲愤感慨。其上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铺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砚、各种石景。聊斋著作展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传说由蒲松龄的长男蒲箬一支留传下来;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内“聊斋”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扰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作家老舍的题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故居往东200米处,便是著名的柳泉。柳泉原名满井,过去,这里翠柳笼盖,井水外溢,风景宜人。相传蒲松龄曾在此设茶备烟以等待过往行人,听他们谈狐说鬼,搜集写作《聊斋》的素材。作者在书的《自序》中也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也证明故事多采自民间。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号“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柳依旧,旁有石碑一通,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