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大漠风·兰州之旅·兴隆山·陇右第一名山
兴隆山,古称争秀山,位于榆中县城西南5公里之处,距兰州约60公里。据清代道士刘一明《栖云笔记》记载,唐宋时山上庙宇甚多,香火旺盛,后因神庙被焚而冷落。清康熙时,“浙有善士重建,士人以其山败而复兴,遂以兴隆名”。
兴隆山峰峦叠翠,鸟语花香,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曾在兴隆山隐居的南宋道士秦致通有诗赞此山风光:“倚山危崖贴重岗,细路萦回石磴长。”山上到处可见云杉、松、桦、杨、柳和杜鹃等植物;还出产罕有的治癌良药——七叶一枝花,可清热化毒,消肿解痛。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山上还有庙会,为期六天,朝山赶会者达十多万人。
兴隆山属祁连山东延部分,由对峙而立的东西两峰组成。东边为兴隆山,林木葱郁。西边为栖云山,状如圆锥。相传兴隆山有胜景二十四处,八处最佳,即栖云仙阁、兴隆争秀、云龙卧桥、通天石柱、太白温泉、自在石窝、混元琼阁、仙人坐峰。兴隆争秀指东峰兴隆山。太白温泉在东峰二仙台斜上方的山弯里,为两眼冬不结冰、夏不枯竭的小泉,又称为“太白泉”、“求子洞”。在“太白泉”附近有一平台,为太白宫遗址。1938年7月,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灵柩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迁到宫中娘娘殿,1950年送回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栖云仙阁指栖云峰,山上原有混元阁、雷祖殿和朝元观,每逢雨后,殿宇在变幻莫测的云雾中时隐时现,清代曾有“小蓬莱”、“瑶池景”之称。在栖云峰山腰一洞内有一个石坑,叫作“自在石窝”,相传是清代道士刘一明的修心处。栖云峰峰顶有八卦亭,亭内有一“通天柱”,为高6尺、宽1尺多的八棱黑色石柱,上刻《道德经》、《清静经》等五篇经文。通天柱下方为混元阁。据说此处本为荒秃的山坡,后来化为老道的混元老祖来到这里,用手向四方指点,瞬时草茂林密,石头变成了羊群。羊儿运水的运水,驮砖的驮砖,帮老道建造殿宇,等庙宇建成之后,老道就“坐化”仙去了,故人称此庙为“混元阁”。云龙卧桥即两峰之间横跨兴隆峡上的云龙桥,桥为拱形画廊式建筑,如彩虹飞架。云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名为“唐公桥”。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因桥连接兴隆、栖云两峰,取两山通气之意,改名为“云龙桥”。由通天柱向东南方俯视,两峰之间有山崖,如人端坐,此即“仙人坐峰”。此外,山上还有龙爪树、谈道石等景观和遗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