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邯郸之旅·大名府·路不拾遗说大名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南政治、军事重镇,亦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春秋初属卫后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邯郸郡,汉属冀州魏郡,至宋时,建陪都北京大名府,一代名相寇准曾长期坐镇于此指挥宋军与辽兵打仗。元设大名路,明洪武初罢路为府,清属京师,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道废,大名县直隶于河北省。
在大名境内,今存文物胜迹颇多。在城东偏北3公里处的五里屯村,有建于唐代的“狄梁公碑”。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委狄仁杰为魏州刺史,镇守大名,契丹兵闻之慌忙退走。地方百姓为狄仁杰立生祠及碑,以为纪念。城北七里店乡康堤口村,有立于唐龙纪元年(889)的“罗让碑”。罗让为唐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之父,曾广施恩泽于百姓,故邑人立碑以为纪念。城北门外500米处有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的马文操神道碑。马文操为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这三通碑现均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大名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文物胜迹丰富,而且具有传统的优良民风。比如至今仍鲜活于人们口头的“路不拾遗”就出典于大名境内。据《旧唐书》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大名一带),不小心丢失了一件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才发觉,心里颇为着急,有人见状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想:“这如何可能?”转而又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这件事以后逐渐传开,“路不拾遗”成了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良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