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郁达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斋号趣谈·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笔名达夫、赵廉、春江钓徒等,浙江富阳人。作家。1913年与兄郁华同赴日留学,1919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受十月革命影响,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筹建创造社。1921年,处女作《沉沦》 问世,以 “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 震动文坛,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22年回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先后主编《创造月刊》、《大众文艺》等刊物。1930年与鲁迅、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抗战爆发后,客居南洋,呼号抗日救国,曾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有 《郁达夫全集》。

主要书斋号有: 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

1934年4月,郁达夫、王映霞夫妇自沪移杭。1936年初在杭州蒲场巷场官弄构筑风雨茅庐。茅庐内有郁达夫自撰对联一副: “烽火满天殍满地; 书生何处可逃秦?” 转过月门内,另有小斋两楹,这是主人日常聚友、写作之室。他在《记风雨茅庐》 中写道: 风雨茅庐名字风雅,其实就如中国的山人,并不入山,儿子唤作小犬,也非小狗一样,因此 “还是照最初的样子,把我的这间贫民住宅,仍旧叫作避风雨的茅庐”。

另据当年曾与郁氏交往密切的黄萍荪先生在 《风雨茅庐外记》一书中介绍: “秦王登极以来,为时不足十年,刮腥风,下血雨,明的、暗的,没有一年、一月、一天和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停过! 为了没齿不忘这种历史上罕见的 ‘风雨’,便以之冠于吾庐之上。顾名思义,‘茅’ 也在其中了……” 这里的 “秦王” 系指蒋介石。对照郁氏自撰的那副对联,其命名 “风雨茅庐”的心曲不喻自明。以后,郁达夫离开风雨茅庐,就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下南洋,主编《星洲日报》,为抗日救国大业奔走呼号,于胜利曙光初现之时,被日本宪兵杀害。风雨茅庐也同主人一样,饱经沧桑。敌伪时期,沦为马厩,“蔓草荒榛,狐兔为宅,颓垣败壁,早非旧貌”。日寇投降后,茅庐又被作为敌产处理,辗转数易其主。新中国成立后,为某机关驻地。但中外人士前往参观访问络绎不绝,近年有关部门已将 “茅庐” 辟作先烈故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