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公元175年出生在一个很有势力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叔祖父周景父子曾是东汉的太尉,父亲周异是洛阳县令,后被董卓所害。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周瑜从洛阳迁居于舒。他与孙坚之子孙策同岁,私交甚笃。当周瑜身为中护军兼江夏太守时,攻下了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桥公二女,一称大桥,一称小桥(俗作大乔、小乔),是江东出名的美人。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孙策死后,他全力辅佐孙策年轻的弟弟孙权,经过几年的征战,相继削平了江、浙、苏、皖的地方势力,成为东吴年青的统帅。
赤壁鏖兵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这时,刘表已死,次子刘琮继任父职,他迫于曹操军威,不战而降。依附刘表的刘备,在当阳(今湖北当阳县)长坂坡与曹军遭遇,因寡不敌众,败退夏口 (今汉口)。这时,曹操志骄意满,以为东吴地区,唾手可得。准备以所部大军辅以新收降的七、八万荆州水军,顺江东下,一举消灭刘备、孙权。为了恐吓东吴,他致书孙权,扬言已训练水军八十万,要与孙权会战,企图迫其投降。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接到战书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以张昭为代表的大部分人畏惧曹操,谈虎色变,主张投降; 只有鲁肃坚决反对,力主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刘备的使者诸葛亮向孙权精辟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孙权虽然不甘心投降,但对抗曹也还下不了决心,为此,急召周瑜商定大计。
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星夜回到柴桑,旗帜鲜明地支持鲁肃,坚决主战。他向孙权分析说: “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实为汉朝贼子。将军以神武雄才,继承父兄大业,割据江东,地广几千里,兵精粮足,人才济济,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天子除残去秽。何况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能投降呢? 目前,北方没有完全统一,马超、韩遂割据关中,威胁着曹操的后方;曹军所善长的是骑战、陆战,现在却依仗舟船来和吴越较量,这是舍长就短; 如今严冬已到,战马缺乏草料,中原士兵来到江南水乡,不服水土,必然会生疾病。这四条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全然不顾,将军要想擒获曹操,正是大好时机。请给我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为您打败曹操。”周瑜的分析,有理有据、慷慨激昂,孙权听了非常激动,他抽出宝剑,砍去书案一角,厉声说: “谁敢再说投降,就和这案角一样! ”抗曹的大计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为了坚定孙权的抗曹信心,当天晚上,周瑜又进见孙权说: “大家只看到曹操战书中说有八十万大军,不弄清虚实,就吓得要投降,太没有道理了。根据我的侦察,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只有十五、六万,因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新收降的荆州军队最多只有七、八万人,而且对曹操还存在着疑惧之心。这种疲惫易病、军心不一的军队,人数虽多,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只要给我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曹操。”孙权十分高兴,拍着周瑜的肩背说: “你的话,完全符合我的心意。五万人一时难以调集,已选出精兵三万,战船、粮草和军械均已备好,你和鲁肃、程普先行,我再增调兵马,多集钱粮,随后增援。你有把握就与曹操作战,如不顺利,则退兵与我会合,我亲自与曹操决战。”接着孙权正式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精兵,溯江西上去会合刘备,准备迎战曹军。
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后,率军从夏口退据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这时,刘备和刘表长子刘琦两部共计只有两万多人,处境十分危急,日夜盼望吴军东来。吴军到达樊口后,刘备十分高兴地对周瑜说: “孙将军决定迎战曹操,真是太英明了! 不知贵军有多少人? ”周瑜回答道: “三万人。”刘备说: “可惜少了一点。”周瑜自信地说: “这么多就够用了,请您看我打败曹操。”孙、刘联军会师后,继续溯江西上,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曹军前锋遭遇,经过一场战斗,联军获胜。曹操见初战不利,就引兵退驻长江北岸的乌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
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疾病迅速流行; 加上北方士兵多半不习水性,受不了长江上风浪的颠簸,士兵的体质和士气迅速下降。为了减轻晕船,曹操令部队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以降低战船的摇摆度。曹军铁索连船的弱点,被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就向周瑜献计说: “敌众我寡,长期相持于我军不利,应该赶快设法破敌。现在曹操用铁索连锁,战船首尾相接,不能机动,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打败曹军。”周瑜接受了黄盖的建议。为了实施火攻,他令黄盖向曹操送去了一封诈降书。降书说: “黄盖在江东深受孙氏厚恩,担任将领,待遇不薄,本应报效。但是,从天下大势看来,以江东六郡兵力,抗拒中原百万之师,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江东的将吏,不论智愚,都知道不应该作战。唯独周瑜、鲁肃目光短浅,不明大势,偏激逞能,其所率之军是容易打败的。因此,黄盖真心诚意地归顺曹公,等到双方交锋之日,我准备利用担任前锋的便利,相机行事,以报效曹公。”曹操收到降书之后,开始有些怀疑,但对送信人进行盘查后没有看出破绽,考虑信中说得合情合理,就相信了,并与送信人约定了时间和信号,让黄盖提前驾船来降。周瑜一见曹操中计,非常高兴,便令黄盖事先准备好了十艘名叫“艨艟”、“斗舰”的大战船,在每艘船上装满了干柴,灌上硫磺,浇上油脂,外面用布幕蒙好,插上了约定的旗号,同时在每艘大船后面拴上了一条名叫 “走舸”的小船,准备放火后撤退使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按照曹操所约,黄盖率领预备好的十艘战船,向北岸的曹军水营驶去。快接近曹军战船时,黄盖命令士兵同时高喊: “黄盖投降来啦!黄盖投降来啦! ”曹军将士以为真的是黄盖来投降了,纷纷走到船甲板上观望。曹操见黄盖按时来降,很为得意,后见船速太快,觉得不妙,想阻止时,已经来不及了。这时黄盖命令十艘大船同时点火,然后跳上小船退走。这天正好刮起了猛烈的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顷刻间,曹军的水营全都燃烧起来,一时烈焰熊熊,火光冲天。曹军的战船因被铁索连着,仓猝间无法拆开、疏散,全部战船很快就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由于火大风猛,又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士气本已低落,又处于毫无戒备之中,突遭大火,顿时大乱,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指挥孙刘联军驾战船继进。一见火起,立即擂鼓助威,指挥全军乘火势猛杀过去。曹军士兵多是陆军,不习水战,又有疾病在身,哪里是联军的对手,直被联军杀得人仰船翻,欲逃无路。在弥漫的烟火之中,曹操仓皇地带着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向江陵逃去。途中泥泞,不时陷入泥潭之中,人马自相践踏,病弱残兵又死掉不少,逃至江陵时,兵力伤亡已超过大半。周瑜指挥联军,水陆并进,一直追到江陵城下。曹操沮丧至极,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率余部退回北方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是这一战役的总指挥。连同刘备、刘琦两部在内,他掌握的兵力只有五万余人,却一举打败了曹操二十三、四万大军,创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又一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①联军获胜,不在其强,而在指挥无误,相反,曹军失败,不在其弱,而在指挥失宜。本来,曹操用兵多年,指挥艺术是很高明的,但此次南征,他犯了一系列错误: 他的军队连年征战,远征乌桓刚结束又大举南下,士卒疲劳,水土不服,不习水战,疾病流行; 曹操本人骄傲轻敌,急于求成,舍长就短,连锁战船,又中了诈降之计,终于使曹军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周瑜面对强敌,沉着镇静,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短、长,及时地发现并抓住了曹操的上述错误,巧妙地利用了曹军的弱点,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火烧战船,就使联军的劣势变成了优势。
力夺南郡 谋占益州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指挥吴军乘胜攻打江陵(南郡郡治)。但是,江陵城池坚固,粮食充足,曹仁又勇敢善战,周瑜几次攻击,都未成功。有一次,周瑜亲自出马督战,被流箭射中右胁,受伤回营。曹仁得知周瑜受伤,卧床不起,便率兵到吴营外指名叫阵,一时吴军人心惶惶。为了安定军心,周瑜忍着伤痛,精神抖擞地到军营巡视。吴军将士见主帅仍能巡视,军心便稳定下来。曹仁看见周瑜伤势不重,觉得无机可乘,只好领兵退回城中。周瑜这一行动是很可取的,他认识到作为一个指挥员在关键时刻对全军的巨大影响,这本身也是一种指挥艺术。经过一年的激烈战斗,曹军伤亡很大,江陵上游的夷陵(今宜昌市东南)已被周瑜分兵攻占,曹仁孤军难守,只好放弃江陵北撤,周瑜挥军夺占了原荆州所属的南郡(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
原先没有地盘的刘备,乘赤壁之胜,一举占领了原属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均在今湖南境内)。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自到京口(今镇江市)拜见孙权,要求将周瑜占据的南郡借给他,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 “借荆州”。对此,周瑜极力反对,他上书给孙权说: “刘备是个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枭雄),又有关羽、张飞等虎将辅佐,必然不会长期屈从于人,受人支配。从大局考虑,我认为应当将刘备软禁在东吴,为他大筑宫室,用美女、玩好来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同关羽、张飞分隔开来,让我来挟持关羽、张飞作战,大事就可成功,如果用地盘资助刘备,使他们三人聚在一起,他们就好比蛟龙得到了云雨,终究不会困于水池之中。”鲁肃反对说: “曹操威力强大,是主要敌人,我们刚占领荆州,民心不一,把荆州借给刘备使他安抚民心,给曹操多树一个敌人,使刘备在荆州为我们抵挡曹操,这才是上策。”孙权赞同鲁肃的意见,结果不但借了荆州,还把妹妹也嫁给了刘备。
在正式借荆州之前,周瑜回到京口,他向孙权建议说:“现在曹操刚刚战败,还不可能马上来进攻我们。请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道西取益州(今四川),攻占汉中,再让孙瑜留守,和西北的马超互相声援。然后,我率军与将军一道占据襄阳,进击曹操,北方就有拿下的希望了。”这个战略计划孙权同意了。于是,周瑜迅速返回江陵,雄心勃勃地准备西上。
从战略上看,周瑜灭刘备、并益州的谋划具有两重性: 当时刘备羽毛未丰,曹操新败,益州空虚,时机是难得的,兼并刘备、规取益州都是可能实现的,从这方面看有其正确性; 但是,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当时东吴的力量还不足以同曹操抗衡。曹操虽然在赤壁打了败仗,但力量仍然比东吴强大得多。消灭东吴,占据南方是曹操的既定之策,一旦有机可乘,曹操就会再度南进。吴军西进,江东空虚,曹军必然会乘机南下,吴军就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明清时期的学者王船山(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 曹操所以能剿灭群雄,主要原因是群雄自相诛灭,不能团结抗曹。最后剩下孙权、刘备两家,如果他们再大动干戈,不是内部崩溃,就是为曹操所灭。鲁肃和诸葛亮商定联合抗曹,在当时情况下是最好的办法。王船山的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曹操听到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不禁惊呆了,连手中的毛笔掉在书案上都不知道。说明孙、刘联盟对曹操是极为不利的。恰恰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周瑜缺乏战略眼光。赤壁之战前,他并没有主动提出联合刘备,但也没有反对; 赤壁之战后,他极力主张单方抗曹。与同时的鲁肃、诸葛亮比较,在战略眼光上周瑜就逊色多了。
同年十二月,周瑜从江陵西进到达巴丘(今湖南岳阳)时,突患重病,不治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周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其建树则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代,他非常爱好并精通音乐。别人奏乐稍有错误他就回头去纠正,因此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也许称得上一位音乐家吧。
由于文学作品《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民间广泛留传着“三气周瑜”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①、心胸豁达的人。赤壁之战时,老将程普对他当总指挥不服气、看不起,多次冷嘲热讽、甚至“凌侮”他,周瑜都毫不计较,反而“折节容下”,虚心向程普请教,逐渐使程普感动并“敬服”起来。后来程普对别人说: “和周公瑾相处,如同饮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使人陶醉了。”由此可见,周瑜所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指挥员,具备这种优秀品质是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6年版,278页。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