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智者不惑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子曰:“知者不惑。”孔子明确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道德品质的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生活中的自我陶冶而使心性提高、智慧通达,坦然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

大智若愚

古人有“大智若愚”的话,有的人将其理解为这个人虽然聪明,但故意藏拙。其实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有智之士,了透生死,看破浮生,名利富贵视为粪土,辱骂欺凌毫不动心,他们在常人的眼里好像不可思议,就像傻子一样,其实他的智慧和境界和常人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虽然这些人表面上看,很类似有些人理解的故意藏拙,以明哲保身,但实际上绝不是现代人认为的那种见利益就上、见困难就躲的见风使舵的“烂好人”“墙头草”,而是真正道德高深的“大智若愚”之人。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意是说:“宁武子(姓宁名俞,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在国家修明伦理道德时,会显露品德才能,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国家伦理道德坏乱不修、礼崩乐坏时,他就不再显露品德才能,不再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他的显露才能而为人所知,是许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为何宁武子在邦无道时要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又为何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

想想邦有道时,社会人私心小,注重道德,社会就稳定,在这样的天时和人和,百姓本来就应该享有地利、福分,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贡献才能,为百姓谋福利,理所当然。而邦无道之时,昏君当权,小人得势,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争权夺势之徒,也许在这种社会环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长大的人,已经无法觉察到道德的败坏程度,就这样跟着世风日下而随波逐流,根本无法理解追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对!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能超脱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浊世中依然洁身自爱,屹立不摇,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如一。

邦无道时,社会人私心大,鄙视道德,社会就祸乱,各种灾祸和社会问题就会不断出现,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难再有作为,还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权力旋涡,穷于应付纷乱的政争和党派倾轧。宁武子能顺应天时、世局而动静皆宜,而且有为有守,大概是因为他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邦无道之时,收藏才能,坚守道义而远离名利的诱惑。这道理有几人能明白?有几人能做到呢?在名利面前,追求美名光环、金钱私利、喜好欲望的满足,是人之常情,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现代人往往只是视为表面可有可无的规范。许多人越是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厌的道德规范。对于他们而言,良心道德、真诚善良、礼乐人伦,已经太过虚无缥缈、太不切实际而令人难以理解,而只有他们个人欲望的满足,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这样的话,整个社会价值标准、体系也就颠倒了,坚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就成了社会大众眼中最愚昧无知的疯子和傻子了。他们既不会被名利所诱惑,也不会对他人的讥讽怒骂所动心,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得失都不会在意。这样的人就如同亭亭玉立的浊世清莲,不是很难得吗?

至察无徒

韩忠献曾经说:“不管君子或是小人,都应该以真诚的心对待他。如果知道他是小人的话,浅浅地和他交往就可以了。”通常,一般人碰到小人欺骗自己,一定会把他的计谋点破。韩忠献就不一样,他虽然清清楚楚知道小人的奸计,可是,他每一次都安然忍受下来,不曾表现出来。

人们大都只愿意跟有道德的人来往,因为以诚对待有道德的人很容易,用诚来对待道德不佳的人就困难多了,一般人的习惯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还要对你好?因此看到对方有问题,我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这么做的结果,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让道德不佳的人恼羞成怒,找机会来伤害我们。

我们通常不能忍受别人一点点污垢、过失,名之为“洁身自好”,其实,这是道德学问还没有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应观察心相,为什么要揭穿别人过失呢?因为看不起对方,讨厌对方,要把他的缺点揪出来,这动机本身就有慢心、嗔心的作用,自然没有办法生出慈悲心来帮助对方。如果我们内心平静宽厚,就不会在乎人家对你的看法,不会在功过得失上面打转,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同样的如果在官场上和人互动,如果不能包容别人、不能容忍别人一点缺陷,就容易与人产生对立,树立政敌;朋友间相处也是如此,你排斥他,他也一样排斥你,会产生敌对的情况,也容易招祸。《宋名臣言行录》书中记载,宰相寇准个性耿直,曾经对于丁谓的谄媚举动,当众厉声斥责,因此得罪丁谓,后来丁谓这帮人得势,就把寇准贬到崖州。

仁慈不是是非不分,而是看得明明白白,你欺骗、伤害我,虽然我心里清清楚楚,但是我愿意宽宏大量,不与你计较,外表不形于色。这一般人很难做到,没有修行是做不来的。寇准失败就在此,遇到小人就马上把他揭发,明着拆穿,两人就对立起来了,也就失去了教化他的能力;韩忠献(韩琦)就不如此,他面对小人仍能用诚心对待,浅浅与之交往,但是不会身陷其中。君子立身处世就是希望用德行感化人,不因为他是小人就摒弃他、排斥他,一个人能涵容别人,别人才能被他摄受。

宽容、包容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冷漠、矛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子张曾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君子治理民众,不要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用很远的目标来诱导他们,也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子张说:“弟子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

孔子又说:“你一定要记住,水如果太清了就会没有鱼,人如果过于明察就会没有朋友。所以古时候帝王的皇冠前面垂着玉串,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眼睛太过于明察,用充耳来塞住耳朵,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耳朵过于尖利。百姓中出现了邪枉就把它扶正过来,使他们有所收获。”孔子接着说:“要实行宽大的政策,使他们自己寻求自身的不足。要根据民众的水平来教授他们道理,使他们可以独立思索,自己寻找方向。百姓犯了小的错误,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的错误,而是要根据他的善行来赦免他,使他就像是死人获得重生一样,这样他一定会越变越好,而这也就是实行仁政啊!”

子张听后诚恳地对孔子说:“先生说得对极了。”

孔子说:“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话语被别人相信,最好是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想使政令迅速得到执行,最好是自己先做出表率;要想使百姓尽快服从,最好是用正确的道理教诲他们。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而不是苛责民众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好的执政者。”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错误,关键在于怎么对待。至察无徒就是说要以一颗无私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作为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至察无徒正是告诫人们要对人宽厚、包容,对他人不能要求过于严格,期望不要太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值得尊重、学习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有容乃大

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智慧和境界,这种境界源自人的道德修养,来自人的内心“善良、慈悲、仁爱”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私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

包容的精神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在传统的道、儒、佛家文化中多有论述。如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万物,并能与大道相应,而大德的范式就是道。老子还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渊,是因为它们善于居下位,以接纳涓涓细流,而成为水中之王者。孔子说:“宽则得众。”《尚书》中“有容乃大”,认为有容量的才能称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带个“大”字,表明它们有无比深厚的兼容品质。佛家讲“一念境转”、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心怀,才能包容万有,胸怀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包容是谦逊、虚怀若谷的品德。世上的人们性格不同,性情各异,对事物的见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之圣贤充分尊重他人的见解,遇事为他人着想,从善如流,堪称后人的楷模。如西周时,周公辅佐成王,励精图治,思贤若渴,前来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时候洗一次头,几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数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这样,犹恐怠慢、埋没了来投奔的贤士。周公以“握发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宾服。周公告诫自己的儿子伯禽说:“圣上让你治理鲁国,你一定要谨守谦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谦虚的则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啊!”

再如唐太宗不仅虚心纳谏,而且勇于求谏,真正做到了闻过则喜。他包容了魏征等人的犯颜直谏,宣扬别人的善言,目光高远,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荣。

包容是宽恕待人。包容他人曾经的过失,是允许别人有过错,但并非不辨是非,而是“知常明”和“上善若水”,是促其改过自新的最大鼓励。如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廉颇恃功对于封爵在自己之上的蔺相如很不服气,而蔺相如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是因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蔺相如对自己左右的人说:“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这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廉颇知道后很惭愧,便负荆向蔺相如赔罪说:“我是个粗人,气量狭窄,不料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蔺相如连忙扶起他说:“不敢当啊!咱们两人都是国家重臣,一起为国家出力,老将军能体谅我就足够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秦国因此不敢窥视赵国。

包容是以德感化他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体谅,是以严律己和以宽待人。如明朝时的杨翥,平日持身谨慎,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览,顺手就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后,他就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梦到了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他从此更加严格修身。他的一位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说:“总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邻居知道后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

包容是善的力量,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古语“厚德载物”,因德是无的、最可信赖的,是万物皆可亲可近的媒介,这种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载性和包容性。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不为利欲所动,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的安危,唤醒、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实践道义。

包容是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最好的方式。得到宽恕,迷失的人会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没有宽容,仇恨便会像洪水般蔓延。

长剑一指,四十万赵兵被埋于长平,白起的错误使赵国军民殊死抵抗,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连亲信都不宽恕,以致大宋王朝军事不济,受尽欺凌。

锱铢必较、小肚鸡肠,丝毫不能宽恕别人过错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少,仇家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事业,谈何容易。纵观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绝大部分都是胸怀坦荡、一身正气的君子。心狠手辣、遇事不饶人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

包容、宽恕、尊重、感恩、诚信是人最高贵的精神品格。有了这些精神品格,我们就会心胸坦荡,乐观待人,乐观对事,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和空间,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