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五斗米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亦称米道、鬼道、天师道。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张陵自称“天师”,也叫天师道。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兼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初学此道的人称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称为“祭酒”。该教教人悔过,以符咒治病,设二十四治为传教点,绝大多数在四川境内。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嗣教。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年)降于曹操。但五斗米道活动仍在秘密进行。东晋时,孙思、卢循利用五斗米道领导农民起义达十余年。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旨意,“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吸收儒家思想,主张“佐国扶命”,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的新天师道。后人以其活动多在北方,且便于区别于“南天师道”,称其为“北天师道”。“南天师道”为庐山道士陆修静所创。他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了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道教典仪因而完备。因其活动多在南方,称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