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隋唐宋元农学·南方农业农艺的特点及其在农学理论上的反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农学·隋唐宋元农学·南方农业农艺的特点及其在农学理论上的反映

我国南方早在原始时代已形成了足与黄河流域粟作农业相媲美而面貌迥异的稻作农业,但长期以来农业开发局限于斑点式状态,并普遍采取“火耕水耨”的粗放生产方式。东汉末以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成为南方农业大规模开发的启动力量,至唐宋形成精耕细作的水田技术体系。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在基本原则原理方面和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相通的,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标,都以“三才”理论为指导。例如第一部南方水田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著作——陈旉《农书》开篇就引述当地“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的农谚,指出“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该书十分强调对天时条件的适应和把握,对土壤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与北方旱作农业科学技术一脉相承。但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两者亦各有自身的特点。南方精耕水田农业具有比北方旱作农业更高的土地利用率,不但创造了多种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形式,而且多熟种植有较大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育秧移栽较早出现和获得推广,施肥更加受到重视,整地技术、农田排灌、良种培育等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我国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对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生长十分有利。但山多林密,水面广,洼地多,发展农业生产往往要与山争地,与水争田;洼地要排水,山地要引灌。尤其是唐宋以后,南方人口增加,对耕地的需要也随着增加,各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获得推广。这种情形在本时期的农书中也有所反映。陈旉《农书》在传统农书中第一次对同一地区不同地势土地的利用作出了规划。高田易旱,在高水所会之处凿为陂塘,以资灌溉,这实际就是梯田。书中还提出要并合塍垄地势高下适等的地块,使田丘阔缓,便于牛犁。又主张在陂堤上植桑系牛,综合利用。下田易淹,筑堤护田,这实际就是江南地区十分普遍的围田或圩田。圩旁种桑牧牛,斜坡畸零地也要种上蔬茹麻麦粟豆。深水薮泽则缚架造田,是为“葑田”;湖滩地趁枯水期抢种一造早熟的黄绿谷。这种规划充分反映了南方人民争寸夺尺、惜地如金的精神。王祯《农书》也详细记载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梯田等主要存在于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陈旉《农书》中,还提出了“耕稼盗天地之时利”的思想,它包含了在承认和尊重天时地利的客观存在及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攘夺、巧加利用的意义,比《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提法进了一步。这显然是对唐宋以来的农业实践,尤其是南方农业实践新经验的总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