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农学·北方旱农农学经典著作的出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农学·北方旱农农学经典著作的出现

本时期农书数量和种类比战国时代都有所增加,不但有综合性农书,而且有关于畜牧、蚕桑、园艺、种树、养鱼等方面的专著或专篇。但多数已经失佚。保存下来(包括辑佚)的农书中最重要的是《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齐民要术》。

汜胜之是西汉末年人,做过汉成帝的议郎,曾在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成绩卓著。他所著农书被当时和后世学者认为是汉代最上乘的农学著作。但原书已佚,仅从其它古书中保存了片断,收集起来只有三千五百多字,但内容丰富深刻。它提出了“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一北方旱农耕作栽培的总原则。《汜》书所载农业技术是建立在牛耕推广的基础之上的,它把春秋战国时的“深耕疾耰”发展为以畜力耕摩蔺的新体系,而扬弃了畎亩结构的形式,并把《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没有提到的施肥和灌溉作为耕作栽培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耕作、播种、施肥、管理、收获适期的掌握也更为深入细致。《任地》诸篇只有耕作栽培通论,《汜》书除通论外,还有多种作物的栽培分论,对麦作技术记载尤详。《任地》诸篇技术重点是解决排涝洗碱问题,《汜》书技术重点则是解决抗旱保墒问题。《任地》诸篇注意对农业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但除建立最佳作物群体结构外,未见其它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的措施,《汜》书既注意给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又提出种子选育、种子处理和间套作等一系列生物技术措施。此外,《汜》书还记载了在小面积土地上深耕细管、集中使用水肥以求高产的区田法。凡此种种,表明《汜》书比《任地》诸篇有明显的进步,反映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和中国古代农学在汉代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论家崔寔所著《四民月令》,现今也只有辑佚本。这是黄河流域地主田庄的生产经营手册,在农家月令类农书中堪称代表作,但缺乏关于农学理论的内容。

对两汉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作出最为系统和精彩的总结的,是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该书题署“后魏(即北魏)高阳(在今河北省中部)太守贾思勰撰”。贾思勰大概是山东人,对他的生平,人们几乎一无所知。《齐民要术》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作者概括为十六个字:“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即广泛收集历史文献和农谚中的有关资料,向老农和有经验的知识分子请教,并以自己的实践(观察和试验)来验证前人和今人的经验与结论。《齐民要术》的范围较之前此之农书无可比拟地扩大了。它的内容包括各种粮食、油料、纤维、染料、饲料、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蚕桑、畜牧、养鱼等动物性生产,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烹调等。全书以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而篇末(卷十)记载了一百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是我国最早的南方植物志之一。《齐民要术》所载农业科学技术比之前此的农书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汜》书中的耕、摩、蔺,在《齐民要术》中发展为“耕—耙—耢—压—锄”的完整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又如轮作倒茬、种植绿肥、选育良种,以及园圃的精耕细作、林木的扦插嫁接、禽畜的饲养繁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等等,虽然前此的文献也有零星、简略的提及,《齐民要术》却第一次对之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可以区分为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两大类。先秦的农业科学技术偏重于前者,两汉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齐民要术》正文开头有两篇总论性质的文字,一为“耕田”,讲以土壤耕作为中心的改善农业环境的措施,一为“收种”,讲以育种和种子处理为中心的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措施。《齐民要术》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后面的各项分论中,这表明人们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生物这一要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反映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更趋完善和臻于成熟。《齐民要术》是讲农业技术的,并没有专门讲理论,但其中却贯穿着传统的农学理论和农学思想,因此,它也是我国传统农学的经典著作。总之,《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和最完善的农书,在中国和世界农业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北方旱地技术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越它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它所记载的技术和原理,不少至今仍保存其生命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