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中西结合与传统水利的发扬——现代水利史研究·关于淮颍地区水利特点的研究
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了大旱灾。淮颍地区提出了“一块地对一块天”的口号,拦截排水河道,“以蓄为主”,只灌不排。结果导致大面积积涝和二千多万亩地盐碱。六十年代后期又强调以排为主,整治排水河沟,打井灌溉。但地表水大量流失,地下水超采,又增加了本地旱情。其实历史上已经有过这种旱涝交替、灾情反复的教训。例如,本区为发展灌溉,西汉时期修建了一座大型蓄水灌溉陂塘,叫鸿隙陂。汉成帝时,由于雨涝严重,不得不将这座平原水库废毁了。但是,到了东汉初年,本地连年大旱,灌溉再次成为主要矛盾,于是重新恢复鸿隙陂。西晋时期,本地雨涝频繁,于是又不得不将大批蓄水陂塘拆除,并对排水河道疏浚。历史上屡次出现的蓄与排的反复,表明了本地区的气候和水利特点。但是本区的历史经验未被注意,以至重演了过去的教训。
事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激化、缓和、解决和再发生所构成。研究事物的全过程就容易暴露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及其特点,而只注意某一阶段的表现,则难免出现认识的片面性。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有助于认识规律性及其特点。在这点上,历史模型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