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现代儒学·熊十力的体用观
在儒门淡泊的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梁漱溟以敏锐的直觉,开启了现代儒学的精神方向,熊十力则以人文的睿智,奠立了现代儒学的形上基石。
熊十力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年)正月初四(公历1885年2月18日),卒于1968年5月23日。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漆园、逸翁。湖北黄冈县上巴河人。家世穷困,幼小失怙。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加入同盟会,发起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在武昌新军中联络同志,谋复兴中原。1917年至1918年,参与护法运动,曾入广州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后因目睹党人竞权争利、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痛惜鼎革以来,道德沦丧,官方败坏,士习偷靡,民生凋敝,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欲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以正见。为探讨宇宙人生的本质,在梁漱溟的建议和推荐下,熊十力于1920年至1922年在南京从欧阳竟无大师学习佛法,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的基础。1922年秋,又是得缘于梁漱溟从北大抽身自己办学,北大缺讲授佛教唯识学的老师,熊十力应蔡元培先生聘,始任北京大学特约讲师。熊氏在讲唯识学的过程中,渐渐背离师说,不满于佛法,归宗儒家《大易》,成为“后五四时期”我国新儒学思潮的重镇。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标志他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抗战时期,熊氏颠沛流离,在穷困之中坚信日本人不能亡我民族、亡我国家、亡我文化,孜孜矻矻于学术研究,不废讲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体系。1949年以后,继任北京大学教授。1954年以后,定居沪上,埋头著述。熊十力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熊十力一生著述宏富,见解卓特,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融会中、印、西思想,建树了以“仁心”为本体,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冥悟证会”、“思修交尽”为宗纲,冶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于一炉的博大哲学体系。其哲学本体论的特色是:重视人文价值和道德理性,提扬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宏大生生不已、刚健自强精神,“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动而不可颓废,率性而无事绝欲”(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三)。熊十力的主要著作有:《熊子真心书》、《唯识学概论》、《因明大疏删注》、《尊闻录》、《新唯识论》(文言文本)、《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辑略》、《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历史讲话》、《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十力语要》、《读经示要》、《读智论抄》、《摧惑显宗记》、《十力语要初续》、《与友人论张江陵》、《论六经》、《新唯识论》(删定本)、《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存斋随笔》等。熊氏部分著作现收入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之《熊十力论著集》,全部著作现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熊十力全集》。
熊十力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是由他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双向批判、双重扬弃所确定的。他力图理解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而又与热闹非凡的俗情世界,与新潮,与政界、商界、学界保持一定的距离,绝不随波逐流。在他一生的独行孤往、苦闷求索中,以传统批判现代,以现代批判传统,其深刻性远远超越了那些有着赫赫名声的讲堂教授。他以全幅生命抗拒着传统文化的腐化、僵硬,批判专制主义及其吃人礼教造成的政治—伦理异化,批判儒学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负效应;又警惕、防范着人文的沦丧、价值的旁落、生命的钝化、灵性的消亡,抗议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人性的肢解、物化的浸染,因而力图在本体宇宙论、本体方法学、人生价值论和修养论上对儒、释、道思想资源予以继承和创新,力图复兴与鸢飞鱼跃、生意盎然的宇宙生命相匹配的人文世界,恢复具有创造精神的、活泼泼的民族文化生命。
他一生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以深挚而悲苦的文化意识,以“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自题堂联)和“数荆湖过客,濂溪而后我重来”(流寓庐山题词)的抱负和胆识,反对抛却自我、失所依归的“海上逐臭之夫”。“五四”以后,面对“菲薄固有”、“一意袭外人肤表”、“追随外人时下浅薄风会”的西化倾向和浮浅芜杂、转手稗贩、自贱自戕、奴颜媚骨的所谓“思想界”,他作狮子吼,为挺立和重建民族精神,创立了融会西方思想、继承东方精髓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他说:“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惟自救而已哉?”(《十力语要初续》)熊十力一生求真,忌俗,甘贫贱,忍淡泊,去浮华,务潜修,批评那些“忍不住寂寞”,“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以广声气为宏学的所谓“学人”。他的孤往精神,他的堂堂巍巍做人、独立不苟为学的人格,堪称现代学者之楷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