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佛教与道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八闽文化·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佛教与道教

(1) 佛教

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约在魏晋之际传入福建。西晋太康三年(282),福建最早的一座佛寺“绍因寺”在福州出现。太康九年(288),南安的九日山上兴建了延福寺,是为闽南最早的佛刹。佛教在福建发展最初十分缓慢,唐宣宗(847—859)后才有较快的发展,仅福州府就兴建寺院二百一十九座,是前五百多年的三倍。

唐末佛教各宗先后传入福建,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慧能门下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南岳系高僧马祖道一八世纪时入建阳,为福建禅宗的开端。南岳系下有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下有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世称“五家”。临济宗的始祖义玄,是福清人黄檗(法号希运)的门徒;沩仰宗创始人仰山慧寂的师父是福建长溪人沩山(法号灵佑);曹洞宗的创立人曹山(法号本寂),是莆田人;云门宗的文偃和法眼宗的文益,均出于福建南安人名僧雪峰义存门下。禅宗诸宗派的创建人不是唐代福建名僧,便是福建籍高僧的门徒,他们在研习佛教义理、推进佛教发展、传播哲学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五代至两宋是福建佛教的鼎盛时期。五代闽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笃信佛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佛教徒以优厚的待遇,并在全省增建佛寺二百六十七座。闽侯雪峰“崇圣寺”,常住僧侣一千五百人,列为全国十大名刹之一,且有“南方第一丛林”的称号。又据《三山志》载,仅福州府就有僧人六万多,天成三年(928)闽王王延钧在福州开元寺设立戒坛度僧,仅一次“度民二万为僧,闽地由是多僧”(《十国春秋》卷九十一)。

北宋初,福州有僧侣32795人,童行18548人(《三山志》卷十)。以致徐景孙在《福州即景诗》中吟出“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诗句。

宋代全国官私刻印《大藏经》五种,福州就占其二。一是福州东禅寺主持募刻的《崇宁万寿大藏》(又称《福州藏》《东禅藏》),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开雕,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竣工,全藏六千四百三十四卷,五百八十函。二是福州开元寺刻印的《毗卢大藏》(亦称《开元藏》),全藏六千一百一十七卷,五百零七函。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开刻,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刻成。刻经规模宏大,使福建成了宋代佛教文献出版中心。反映出当时福建佛教的盛况。

宋代名僧习佛多融合儒家思想,如崇安圆悟禅师“学贯儒释”,莆田德潜禅师也“通儒释学”,泉州宗巳禅师“智辨过人,理教俱遂”,尤溪大觉禅师“独指其(佛教)与孔老合者,……故一时士大夫喜从之”(《闽书》卷一百三十七《方外·释衲》)。

明清时期,福建佛教的一个特色,是僧人的文学修养大有提高,涌现了大批诗僧。《闽书》收入明代福建二十七名僧人中,有十三人是诗僧。莆田自明万历至清康熙一百年间,能诗文的僧侣多达四十余人(详见《莆风清籁集》)。有的僧人诗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如僧无可咏雨后景色的诗中有“虹收千障雨,湖展半江天”之句。另一个特色是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在家修行的居士越来越多。据清末《闽省会报》载,在闽赣交界的几个府县,在家持斋念经的就有一百多万人。

民国以后,福建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和市、县分会,出版《佛音月刊》等佛教刊物。福州开元寺还创建佛教医院,有的地方还创办了佛学院。

历史上,福建佛教曾为促进中国与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起过一定作用。

(2)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三国时期,道教就传入福建并得到较为迅速的传播。八闽大地,东有福鼎的太姥山,南有泉州的清源山,西有政和的洞宫山,北有号称第十六洞天的武夷山,中有福州的道山、闾山和仙游的九鲤湖,都是道教的主要圣地。全省各地亦有宫观。

历史上,福建有不少著名道人,其活动在福建乃至全国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如五代的谭峭、宋代的曾慥(音造)、白玉蟾等。

谭峭,字景升,泉州人。自称曾得到张道陵的符箓《天心正法》,受到闽王王延昶的敬重,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年百余岁而卒。著有《化书》六卷,宗旨是通过阐述天地万物造化之本、通变之源,为修道者提供应遵循的总原则。道家始祖老子提出,宇宙万物演化均本于道,道化一元之气,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冲气,阴、阳、冲三气变化而有天下万物。按这一化生过程顺向发展到底就是死亡,“复归于无物”。因此实施身心修养必须反向进行,复归于道。庄子主张,为复归于道,须排除平日不良干扰,坐忘、心斋,只要本心清静,必能与道合为一体。谭峭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把老子的“道化论”和庄子的“心斋修养论”统一起来,使之条理化、模式化。解说了复归于道或与道合一而得道成仙的关键问题。

曾慥,字端伯,晋江人。道教学者。在道教文化上有较大的建树。他广涉道典,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凡一百零八篇。这是一部综合性的道教类书。该书较完整地保存了南宗前的道教义理,资料价值甚高,一向受到道门重视。书中有些论述,亦甚精辟,如卷八《服气篇》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心灵活动。外邪之所以会侵入人体,是因为自己心户开放毫无防御所致。这样从人和环境关系的角度来阐明养生理论,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白玉蟾(1194—1229),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山道人。闽清人。曾师事著名道士陈楠,隐居武夷山修炼多年。所著《玉隆集》记载了江西玉隆万寿宫的神仙传说和道教活动事迹;所著《上清集》与《武夷集》,则以亲身见闻记述了武夷山的道教活动。其著述由弟子彭耜纂辑《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留长文编《海琼间道集》、谢显道等编《海琼白真人语录》。白玉蟾是道教南宋的实际创造者,是全真道南五祖之一。

宋元时期福建道教达到鼎盛。宋代兴建道观四十六座,为历代建观数目之首。元代也建有十六座。较著名的道观有福州“真庆观”、延平“元妙观”、闽县“崇禧观”、沙县“宜福观”、松溪“文昌观”。明清二代,福建道教式微,清乾隆四年(1739)朝廷下令禁止道教,从此一蹶不振。

福建现存著名道教文物,有泉州北郊清源山下老君岩的宋代巨型石雕李老君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为全国罕见。有莆田县城的元妙观三清殿及其东厢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