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经济与科技·天文学和历法
我国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起步很早,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关于日食、月食以及风、云、雨、雪、虹等的记录,另外还记有鸟星、火星等星象。传说东方少昊氏以鸟名官,其中就有专管天文历法者。齐、鲁立国后,在总结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天文历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部书以及解说它的《春秋左氏传》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天象观测的记录,是为我国和世界天文学科的珍贵史料。如鲁僖公五年(前655)、昭公二十年(前522)两次冬至时刻的观测记录,是我国最早的冬至记录;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慧星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则是世界上天琴星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又如关于日食的记载,虽然《诗经》等书也有记载,但都不如《春秋》的日食记录完整。在此书所记载的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中,日食记录就有三十六次,其中三十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
战国时期更出现了专门观测星象、研究天文的专家和著作,最有名的专家要数甘德。甘德本是鲁人,楚灭鲁后,他又到了齐国。甘德是有名的“善说星者”,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他和魏人石申又精密地记录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他们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甘德测定恒星一百一十八座,计五百一十一颗星。据《史记正义》引《七录》,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也著有《天文》八卷,可惜均已亡佚。收入《汉魏丛书》中的今本《甘石星经》乃是后人托名而作,不过,我们仍能从唐代《开元占经》第六十五到七十卷中看到其中所载他们的部分言论,其中也有他们所观测的大约一百二十颗恒星至黄道的距离及其离南北极的度数。
鲁国在历法上也很突出。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但从《史记》等所保存的材料看,鲁的纪年要早得多,《鲁世家》记载了考公至孝公11世的年数,其完整性大大超过了《周本纪》和诸世家,这是其他各国无法比拟的。
鲁国原有《春秋历》,该书在西汉末尚存,有人推测现存《春秋》只是截取了它的后半部分。鲁人重农,而农耕离不开天象观测,故《春秋》中记载了很多诸如水、旱、蝗、麋等灾异现象,这亦是鲁国重视历法的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其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三正。鲁人行用周历,在农业中又兼用夏历。另外,鲁国还有不同时期使用不同历法的现象。
鲁人很重视置闰,开始是“归余于终”,故只称为“闰月”。后来则随时安插闰月。有人通过对《春秋》所载日食的研究,发现两次日食相距六百零五月,计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六日,平均月长日,这一朔策(朔望月的长度)是当时鲁人制定历法所依据的重要的历学常数,它与现代天文常数(29.530588)相差甚微,大致是四千多年才差短一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