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1862~1943),英国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在维也纳、莱比锡、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887年在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斯坦因出身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犹太教徒,可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却让他专门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他们认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是开启犹太居住区之门的钥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儿子开辟自由之路。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他们精心的选择的确很有远见,这对斯坦因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斯坦因10岁时就被送到德国上学,在学校里学会了德语、英语,还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他在莱比锡和维也纳上大学时又学会了梵文和波斯语,21岁时取得了大学博士学位。由此可见,他在学生时代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25岁时他独身一人来到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从此开始探险、测绘和考古事业。他是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为开端,进而成一名世人注目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现在看来,他在探险中的发现和考古方面的贡献,要比他在地理方面的贡献大得多。他对事业的追求是十分执著的。只要是他认定要去做的事,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不会因此而放弃。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他终身没有结婚,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他所热爱和追求的考古探险事业上。
斯坦因是位考古学家,但不懂汉语,在1907年前往敦煌以前,他已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和田、尼雅、楼兰等地许多古遗址进行过发掘,盗取了大量文物和古代写本。早在1902年,斯坦因就从他的同乡好友、匈牙利地质学家拉乔斯·洛克济那里听说过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所以考察敦煌成了他很早的探险计划。
斯坦因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花在了亚洲腹地的探险考古活动。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3次中亚探险。
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的古代遗址,其旅行记为《沙埋和田废址记》(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London,1903),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全2卷,1907)。
第二次探险(1900~1908)除了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走访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还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其旅行记为《沙漠契丹废址记》(1912),其中有敦煌骗宝经过的详细记录;其正式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共5卷。
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发掘了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的遗址,其正式考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全4卷。1914年3月24日斯坦因来到了莫高窟,受到老朋友王道士热情的接待,王道士还给斯坦因过目了他的账目支出情况,并忠实报告了当日斯坦因施舍银钱的用处。王道士也抱怨政府拿走藏经洞文物,却不给他兑现承诺之事,并后悔当日没有全部给斯坦因。此次经过斯坦因的交涉,王道士又拿出了私藏下来的几百卷写本,卖给了斯坦因,使斯坦因又得到了整整4大箱的写本文书,加上斯坦因在当地收购所得,一共5大箱600余卷。
在这3次探险活动中,可以说斯坦因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经历了千辛万苦,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他曾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他走过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乃人生一大壮举。但他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此感到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深受英国政府的赞赏,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牛津和剑桥大学赠以名誉博士学位。更使他感动的是被接受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
斯坦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探险者。在进入新疆之前,他已经在印度、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不过就他的学术素养而言,说他是位考古学家,似乎还有些过誉,但他确实是一名出色的地理勘察者,他能够获得印度政府的资助,他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杰出才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当时来到中国西北的外国探险家,目的多少都有些不纯粹,他们能获得资助多半都是因为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严肃的科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实在是寥寥可数,而斯坦因并不在其列。
1943年,81岁高龄的斯坦因死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附近的考古发掘地点,并在那里起了坟墓,真有点马革裹尸、鞠躬尽瘁的味道,这一点想起来让人颇为感慨。由于斯坦因的探险受的是印度政府的资助,双方事先就成果的分配有了约定。因此,斯坦因在藏经洞中发现的成果就分藏在印度和英国,其中英国的部分文书在大英图书馆、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绘画藏在大英博物馆。
虽然斯坦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这种只顾事业而不分国界随心所欲的探险考古活动,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这一点给他辉煌的探险成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