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李延寿 (? ~公元628年)字遐龄,唐代相州 (今河南安阳市)人,他是我国唐代的史学家,由于编撰了 《南史》和 《北史》,因而垂名史册。

李延寿的先世为陇西著姓。他的生年和卒年,未见明文记载,只知他生活在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他的父亲李大师,字君威,在北齐和隋朝任地方佐吏。隋末,曾在农民义军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中任尚书省礼部侍郎 (行政副长官)。因为得罪了唐朝的统治者,被流放到西会州 (今甘肃靖远),后赦免回来。在隋、唐之际,李大师看到南北朝分裂时期各国所修的史书,互相诋毁,南方说北为 “索虏”,北方指南 “岛夷”。而且在写史时,记本国的史事详尽,记别国事简略。针对这种情况,他打算仿照《吴越春秋》的编年体裁,写一部南北史。在流放期间和遇赦回家以后,先进行了一些编撰工作,但没有完成,就于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去世了。

李延寿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喜爱史书,并且具有较高的史学修养。太宗贞观年间,他任太子典膳(负责太子膳食)、崇贤馆学士。奉命与敬播共同纂修《五代史志》。即今《隋书》 中的10志,为书30卷。由于原为梁、陈、齐、周、隋五史而纂修,所以称《五代史志》,修成以后,附入《隋书》,人们称它为《隋志》。他还参加了编撰《晋书》的工作。由于修史的功劳,转御史台主簿,专掌簿书文件事务,兼直国史,也就是说正式兼任史官。在完成《太宗政典》30卷的编纂之后,升为符玺郎,又称少符玺郎,掌皇帝印、虎符,仍兼修国史。《太宗政典》这部书,唐高宗李治看了以后,认为写得很好,赞叹不已,下令将它收藏于秘阁,并赏给李家帛50段,这时李延寿已经去世了。

李延寿一生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完成了 《南史》、《北史》 的编修。这是继承父亲遗志,并且是在其父留下的书稿基础上进行纂修的。他从太宗贞观十七年开始动手,经过16年时间的修纂,到高宗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定稿成书,并随进呈表一道上奏给了朝廷。原来拟用编年体编写,后改作纪传体,南北各朝,前后接续,是属于通史性质的史书。

《南史》起自宋高祖永初元年 (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祯明三年 (公元589年),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计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共80卷。

《北史》起自魏太祖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 (公元617年),记载了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隋等六朝232年的历史。计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合起来共180卷。是删节586卷的八书而成的。

《南史》、《北史》没有志,也没有表,注重谱系,本纪仿《史记》体例,分别对宋、齐、梁、陈和魏、齐、周、隋都立本纪,不再强调华夷之别,而《魏书》将宋、齐入《岛夷传》,《宋书》、《南齐书》将北魏入《索虏传》都是强调华夷之别的。列传有后妃、宗室、诸臣、循吏、儒林、孝义、隐逸、恩幸、海南诸国等目。就卷数而言,《南史》、《北史》二书大约只有八书的1/3。李氏在修史时,取材于八书的,还不到1/3,书中所用的材料,除八书之外,又从一千多卷的各种杂史中,广采博集,写进了 《南史》和《北史》。

《南史》与《北史》 同八书相比,在编写上,有繁有简,重点突出。其繁多取之于杂史,以广异闻,收录了不少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史料。其简则在于删削了原来八书某些内容,将586卷缩为180卷,简明扼要,颇具条理,便于流传。在内容上,既有现成的材料为依据,又增入了不少新的材料。《南史》 中人物有王时、郭祖琛、法亮、吕文显、巴陵王子健、范缜诸传,或为新置,或为补充,多有正史以外的史料。诸如所记宋文帝之死、齐萧嶷奢侈以及齐顺帝逊位、萧宏爱钱等; 《北史》 中所记西魏文帝、废帝、恭帝三帝纪,梁览、雷绍、乙弗等人之传记,取材于已佚之《魏书》,所载高颎死于饮鸠亦较旧记为实,为后人了解这些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南、北二史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传之于今,仍为人们所重视,就在于它自具有其史料价值。

《南史》、《北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但不是主流。正因为这样,所以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史家所注重。今人所说的《二十四史》,其中两部,便是《南史》和《北史》。李延寿为我国史学所作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