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周帛画》的误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晚周帛画》的误正

对于古文物的发掘整理,应持科学的态度,才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反之,就会错误百出,使其失去应有的文物价值,造成贻误。《晚周帛画》误龙为夔的判断和鉴定就是明显的例子。

《晚周帛画》是1942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郊陈家大山一座楚墓中出土的,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绢画作品。它的出土,引起我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美术学界的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曾对此发表了不少文章。1951年郑振铎先生编辑“伟大祖国艺术传统”时,对它加以著录,题名曰“晚周帛画”。当年春天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将其最初摹本的临本在战国部分的陈列柜中展出;1953年6月至11月又在该馆“楚文物展览”中展出;同年11月“人民文学”刊载了郭沫若先生的“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一文,对它进行了考证;1955年杨宠先生出版了他的“战国史”,1956年教育部编的高中历史课本第一册即把它作为插图,并采取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做说明。就这样,它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件古文物了。

然而,这张被引用、引述的画,是在原画从古墓中出土后,画面上的污秽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清洗和科学处理的摹本,因而出现了误差,致使按最初摹本得出的各种结论都失真了。

经过科学处理后,画面的线条和模糊不清的图像均已清晰可见,恢复了原貌,并由湖南省博物馆李正光同志重新摹绘发表,这对进一步研究和考证,纠正错误观点,无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帛画最初摹本和科学处理后的摹本相比较错误较多。第一,在画的整体构图上,将妇人下右方的一弯月形之物遗漏了,使整个画面构图不全了。第二,初摹本上,妇人上方的兽头部两侧各有一角,躯体一侧仅绘一足,身躯弯曲,尾端下垂。而原画中的兽,头部两侧并未长角,躯体两侧各有一足,身躯不仅弯曲,而且尾端呈卷曲状。兽右侧之鸟,初摹本上头顶有一高冠,展翅羽毛尾端呈分枝状。原画中鸟头顶上是一长飘带形的冠,翅上羽毛尾端不是分枝状,而似孔雀羽毛状。再如画的主体——妇人,初摹本上,她的头部后脑顶上有用丝缯挽的高髻;双手五指,被摹成五道稍弯曲线,双手活动不明;妇人身着之袍的纹饰,被摹成水波状纹。原画中的妇人,头部后脑上仅挽一垂髻,双手合掌,五指皆具,作祈祷状;袍上的纹饰,为卷曲的云纹图案。

由于初摹本的错误,导致此画考证、鉴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如最具影响的郭老就根据初摹画将此画定为《人物夔凤帛画》他想起古书中说的“夔一足”就认定画中的龙是“夔”不是“龙”。进而引申为夔是一种恶灵,凤皇是一种端鸟,这张画的用意,是表现善与恶的斗争。“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凤颈抓拿。夔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呈现着战胜者的神态。的确,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他认为下面画一个善良妇女合掌胸前似乎是祈福。她立在凤鸟的一边,在幻想祈求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这是生命胜利的颂歌,和平胜利的歌颂。”

显然,这一根据初摹画做出的结论是有许多错误,与原画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根据长沙历史博物馆熊传新对原画做的分析为“综观全画,天空中左上方有龙,它生动有力,妖娇上腾,作扶摇直上的形态。右上方为凤,苍颈奋起,似欲飞向“天国”。龙与凤紧相呼应,并与妇人息息相连。而龙凤下方之妇人,站在大地上,侧身向着龙凤而立,面部表情穆肃,宽袖细腰曳地长袍迎风摆动,她的双手向着已在天空中的升天驾御之龙凤,显然是在合掌祈求,希望飞腾的神龙、神凤引导或驾御她的幽灵早日登天升仙。”“应该说,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楚地信巫神和灵魂登天升仙迷信思想的反映。”这可能更接近正确的结论了。根据初墓画得出的种种结论,由于影响的广泛,纠正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以讹传讹的现象还在继续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