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日数学比较
清末年间,仅就中日两国在数学领域的发展进行比较,可以说中国是明显地领先于日本的。当时中国数学界最有成就的人物当推李善兰。1859年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合译了《代微积拾级》十八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微积分的译作。当时日本是向中国学习数学的,这可从中日两国有许多数学名词完全相同得到证实。像“微分、积分、曲率、方程式”等名词,中日两国都分别使用至今。寻其根源,这些数学名词全都出自于李善兰。
后来,由于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并且注重工业,忽视基础学科,故而中国的数学反被日本超过了。中日两国在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873年,日本的学校开始教授西算,而中国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才开始普及西算。1877年,日本成立了东京数学会,中国数学会则成立于1935年,比日本晚了将近六十年。1896年,日本远滕利贞出版了《大日本数学史》。1913年,三上义夫发表了《中日数学发展史》,这是一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地论述中国数学史的著作。1914年,三上义夫又与美国人D·E史密斯出版了《日本数学史》。而直至1919年,中国李俨的《中国数学源流考略》才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用近代方法、观点系统阐述中国数学史的著作。到了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在数学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了。
1898年,日本数学家高木贞治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向大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1862—1943)学习代数数论。学成回国以后,他继续研究,创立了类域论,并于1921年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九问题,即一般相互法则问题。他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由此带动了整个日本数学水平的提高。而满清政府也曾向西方派遣了不少的留学生,但在数学方面却未发现有所成就者。
通过以上比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在数学方面从领先到落后的严酷现实。历史公正地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数学的进步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牢记这一历史教训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