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辩论
清代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学术辩论。康熙五年(1666)在江西白鹭洲书院进行,时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施闰章,驻节吉安庐陵(今江西吉安),公余,常与乡绅张贞生等赴白鹭洲学院讲学,并主持中断多年的“会讲”。湖南名士杨洪才率徒与会,宣讲姚江(王守仁)以心为宗的学术旨趣。原白鹭洲书院山长毛奇龄亦应邀,与杨辩论。毛奇龄主张与杨相反,认为不应该舍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空谈人的道德修养,应该说是基本上比较现实的。但杨氏不答话。第三天午餐时,毛奇龄说到:“看来一个人要做到不迁怒实在太难。我昨天批评了厨子,今天看见他还是不顺眼,于是又批评了他,这就是迁怒了嘛?该怎样来改掉这个毛病呢?”这时候杨洪才举起手来,示意在座的人安静,然后说:“你不是说道德修养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吗?那你要改掉这个毛病又该去求什么事物呢?”大家都觉得无话可说。于是毛奇龄突然醒悟,并且承认自己受到了教育。
这一辩论实际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的惯用伎俩打败了一个基本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治学倾向的学者。其实双方都忘了“迁怒”本身也是具体的事物,只有从人际关系中得到解释,而不可从心性本身得到解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