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茨威格的绝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斯特凡·茨威格的绝望

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他出生在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早期创作,由于深受消极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他很推崇唯美主义。从1920年到1933年,他发表了许多名人传记和中短篇小说。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小说集《混乱的感觉》,集中反映出他这一时期的理想追求,即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宣扬精神自由,反对暴力,不赞成阶级斗争,力图超脱政治。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不相识女人的来信》最能反映他这种理想追求。前者写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一天,后者写一个女人的一生,两个女人都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所支配,不顾一切地抛弃父母、子女、去追踪自己所爱的男人;不惜牺牲生命地追来追去,一直追到天涯海角才追上,结果那个男人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由于他在思想上不加分析地反对暴力,不赞成阶级斗争,力图超脱政治,由于他在思想上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所以,他决不可能把他的人物和矛盾冲突放到一定社会和一定历史背景中去描写,而只可能去刻意描写那种超时代、超空间的孤独个人的奇特遭遇和下意识的活动,往往把一种既无社会意义也无阶级内容的感情渲染成一种神奇的和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一种可以支配人物命运左右人物前途的精神力量。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被迫流亡国外。1934年,他先避居英国;1940年,他又流亡巴西。在巴西,他发表了最后一篇反法西斯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以在船上几个乘客与世界象棋冠军的比赛为线索,描写一位受法西斯精神迫害而成为象棋狂的受害者的故事。他通过对受害者疯狂迷恋象棋近乎病态的精神世界的描绘,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摧残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后果;从中也反映出他看到法西斯毁灭了他一生尊崇的欧洲文明而产生的痛苦绝望的心情。1942年,他绝望地在巴西携妻自杀了。

象斯特凡·茨威格这样一个资产阶级作家,他一生的思想发展,尽管经历了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反法西斯主义这样三个阶段;但始终没能突破他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他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集中表现在:他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暴力,不赞成阶级斗争上。由于他身受法西斯的迫害而反对法西斯(的暴力)这固然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不赞成阶级斗争即不赞成先进阶级的革命政党领导广大人民以革命暴力反对反革命暴力的斗争(其中当然包括当时的反法西斯斗争),所以他既不可能同国内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反对法西斯,又深感个人在国外反对法西斯无能为力。这恐怕是他由感到绝望而走向绝路的主要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