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片面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片面性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他生于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记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中美国参战(1917)后参军,在意大利前线受重伤,愈后留居法国从事写作,至战后又迁居古巴,直到古巴革命后才迁回美国。从1923年至1961年这近40年的小说创作中,他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其风格特点是,从各种感觉入手去描写人物,竭力缩短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具体、鲜明、生动的人生画面感染读者,让读者去体验和领悟蕴藏于其中的感情与思想。最能反映他这艺术风格特点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和《老人与海》(1952)。《永别了武器》是以他所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而写成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篇小说。由于作家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和对战争认识上的片面,也就决定了他在小说中只能从个人幸福出发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片面性。小说主人公美国青年亨利当了意大利救护队上尉。他在救护工作中结识并爱上了一个英国护士凯瑟琳。两人打算等到战后再结婚。亨利突然身受重伤,在他到后方养好了伤返回前线的路上,又因被意大利军队误认为德军奸细而被捕;因此他不得不和凯瑟琳一同逃到瑞士而同居。两人的好景不长,亨利便因凯瑟琳死于难产而被孤零零地遗弃在人间。他一时陷入极度悲观失望当中。他被作家写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消极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者。在他看来,人处在这种战争中,好象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逃的好。但是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朝尾端逃,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在这种战争里,再好的人也不免一死。

海明威在当时所在资产阶级反战作家当中来说是比较有名的一个,但也没能突破他自己世界观上的限制和纠正他自己对帝国主义战争认识上的片面性,以致使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把帝国主义战争写成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惨痛的教训。幸亏当今的广大读者都通晓只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这样一个道理,不然小说在读者中是会起到它不应该起的作用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