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清谈风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形成一种风气,人们称这种风气为“清谈”。很多人摈弃世务,专谈玄理,发展到西晋末年,清谈风气越演越烈,直至齐、梁时期仍未衰退。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记曰:当时有个叫孙安国的人,一天找朋友殷浩辩论玄理,两人越谈越有兴致,午饭都忘记吃了。手下人没有办法,只好把冷了的饭菜重新热过,一共热了四次。他俩辩论激烈时,双方不断挥动麈尾,由于挥动得太厉害,尾毛纷纷掉下来,弄得饭碗里全是尾毛。就这样,两人一直谈到晚上,仍没有想到要吃饭。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见,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清谈起来真可谓寄心玄远,竟已达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魏晋士大夫争相慕效的清谈之风,实际上根本无助于济世救国,而同时也殆误了他们自己,其流弊是不言而喻的。西晋怀帝时的太子洗马卫玠就是个极善清谈的人。他少年时代就好谈玄理,但因为多病,身体孱弱,母亲禁止他说话,倘若遇上特别的好日子,亲友们能侥幸听到他发一通议论,都要感叹称赞一番,连素负盛名、从不推崇别人的王澄也甘拜下风,以致流行一句成语:“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有人甚至说,就是把王澄、王玄、王济三个人捆在一起,也还是赶不上一个卫玠。然而,卫玠的全套本事就是和别人“清谈终日”,一生中没有成就任何一点事业。永嘉六年(312年),卫玠流寓到建邺,人们听说他来了,又都倾城出动围观。此后不久他就死掉了,总共活了二十七岁。
西晋太尉王衍也是位清谈之士。他平日“口不论世事,唯雅咏虚而玄已”,身为朝廷重臣,从不参预政事。怀帝永嘉五年四月,石勒破晋军于东郡,王衍及史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等惊慌失措,束手被擒。王衍被俘后主动向石勒表示说:“朝廷上的事,不是我当家,我是个从来就不喜欢多管闲事的人。”石勒要杀他,王衍不胜感慨地说:“实在太可悲啦!我们这些人,过去如果不是只知道终日清谈,虚妄浮夸,而能干一点切实的事业,以匡救天下,哪里会惨败到今天这步田地呢?”最终他还是被石勒活埋了。
魏晋时代的空谈之风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这里我们不必去分析它产生的缘由和当时士人的心理状态。但无论如何那种脱离现实的空谈和浮夸是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的。再好的理论也是来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任何人要办成几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把理论当成装潢门面的东西,只是空谈一番,束之高阁,理论本身又有什么价值呢?成功之路在于求实务本,只有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人,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