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风暴
台湾的第十信用合作社,曾是蔡氏家族的发迹之基。“十信”这个民间的互助合作组织,实际上是蔡氏的财务公司。1979年蔡氏家族分殖,“十信”由蔡万春的二儿子蔡辰洲主持。
蔡辰洲接受“十信”后,由于他不善经营,特别是不谙用人之道,所属企业大都亏损,债台高筑。为了支撑他的国塑等亏损企业,他通过人头货款,将大量的“十信”资金套出注入国塑。根据台湾财经当局规定,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对象限为社员。但是一些企业老板替员工集体办理入社,然后利用他们的名义,印信,向合作社贷款,集中使用。有些当事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按规定:信用贷款每户最高额为300万,抵押贷款为900万。而“十信”的人头贷款多达一千多万,凭几千万元土地抵押贷到几亿元款项等,已经超出了常轨。1982年不良放款达23亿多元,1983年又增加到35亿多元。
在此期间,台湾金融当局曾多次警告并拟定处罚。但蔡辰洲自持是立法委员,到处拉帮结派,一些高层人士也暗中庇护,处理方案也就不了了之。而“十信”的不良放款更是有增无减。
1985年初,台湾中央银行根据台湾最高当局指示,对“十信”实施专案检查。检查期间,蔡辰洲还两次套走资金共计68亿元。2月9日,财政部决定由合作金库接管“十信”,勒令“十信”暂停营业三天。
财政部的处分一宣布,“十信”即出现疯狂大挤提,两天中被提走60亿以上款项。随后,恶性挤提又转至国泰信托公司,几天之内被提走150亿台币。与引同时,国塑和其他多家关系企业出现严重退票现象,面临破产,最后由经济部接管。而国塑的“职工存款”40多亿元因被接管已血本无归。
据合作金库的统计,“十信”放款总额(154亿)占存款总额(151亿)的比率高达102%,已无支持能力。其不良放款达77亿多元,仅有近12亿元可能收回,其余65亿多元化为乌有。
这场台湾有史以来的最大金融风暴对台湾经济领域乃至社会,政治方面带来了大的冲击。其充分反映出台湾金融纪律的松驰、官商勾结,不法经营的严重情形。台湾当局本来希望以此肃整金融纪律,树立“反特权、反垄断”形象,想不到引火烧到了自己身上。债权人和其他受害者纷纷游行示威请愿,报刊和民意代表强烈批评政府失职、政治腐败,要求追查责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