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结构的缺憾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全诗共十八篇,号称十万颂(诗书),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史诗主要是叙述古代印度名王婆罗多的两支后裔——持国百子(俱卢族)和般度王子(般度族),为争夺王位发生大战,结果两族同归于尽。”“摩诃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这是史诗的主线故事,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另一半篇幅是大量的插话及各种插入成份,各种异杂成份的插入,使《摩诃婆罗多》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是,由于夹杂大量的插话和插叙,主线故事的推进时时受到阻碍,造成大史诗故事情节廷宕拖沓,结构上显得很不紧凑。
就史诗的各种插入成份而言,有关古代国王和武士的英雄传说插话,讲述俱卢和般度两族共同的祖先婆罗多的诞生的《沙恭达罗传》、颂扬刹帝利尚武精神的《维杜拉训子》等,与主线故事的关系最紧密,与史诗的基本精神也最为一致。另外,颂扬婆罗门法力无边的神话传说插话以及史诗人物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或阐明某种道德教训而讲述的寓言故事,也都属于文学性插话。史诗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方面的理论性的插入部分,与主线故事的关系不太密切。这些说教成份有的是整篇地出现,如毗湿摩临死前对坚战的教诲:《和平篇》和《训诫篇》,这两篇的篇幅总和占据了全诗的四分之一;有的散见于其他各篇中,如后来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圣典的《薄伽梵歌》,是《毗湿摩篇》中黑天为开导阿周那而讲的一番道理。
《摩诃婆罗多》这种枝叉蔓延的结构特点,与它的叙事方式有关。首先,它是由宫庭歌手苏多和民间吟游诗人向听众吟诵的,为了调剂和活跃气氛,常常需要增加一些插曲。这种现象在今天的长篇说唱艺术中依然存在。其次,整部史诗是采用对话形式的框架结构。史诗开头,歌手乌格罗舍罗婆在林中与一群仙人相遇,并向众仙人复述了吠商波衍那吟诵的《摩诃婆罗多》。即吠商波衍那的叙事框架是装在乌格罗舍罗婆的叙事框架之中的;而在吠商波衍那的叙事框架中,又装入史诗人物的相互间的对话,如十八天大战的情景是通过持国的御者全胜之口,向持国叙述的。这种层层嵌套的框架型叙事结构,为各种异杂成份的插入敞开了方便之门。《摩诃婆罗多》的成书过程中,这类插入成份越到后期越膨胀。《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纯史诗性作品。所以,有人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而称《摩诃婆罗多》为“历史”或“历史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