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论扼住了针麻的咽喉
很多人都还记得,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之中曾绽开过一朵令世人瞩目的绚丽奇葩,那就是针刺麻醉。针刺麻醉术的诞生,使古老的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行列中占住了一席之地,使国人为之骄傲。然而,由于我们思想的偏移,一味地沉湎于兴奋之中,紧紧抓住了针刺镇痛的思路不放,缺乏开拓精神,致使针麻工作十余年来徘徊不前,险些送了针刺麻醉术的前程。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针刺可用于麻醉这一设想的是南朝鲜人宋台锡。他发现针刺某些病人的某些穴位时会发生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病人有时可深睡数十分钟,于是他联想到这种状态和药物全麻时有类似之处,同样可进行外科手术。于是他在1955年的《医道の日本》上以“完骨穴有卓越的催眠和麻醉作用”为题发表了他的设想。
1958年8月30日上海的一位年轻女医生在一份手术病历的麻醉方式项下填上了“针灸(双合谷)”的字样,从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份针刺麻醉病历。病人是在不同任何麻醉或止痛药物并且在清醒状态下,仅仅在两虎口上分别扎上了根不锈钢针,而被基本上没有痛苦地摘除了病变的扁桃体。很快地,不仅在该院其他病人身上得到证实,而且在国内其他省市得到了重复,在不同的手术中得到了证实。
由于针刺的神奇作用,使针麻工作者的思路完全从药倒向了针,人们认定,只要不断探索,毫针一定能代替麻醉药物,为了使这一奇迹早日实现,我国针麻工作者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索,完成手术近二百多万人次,这在针灸史或麻醉史上都可以说是空前壮举。但事与愿违,不管采用何种穴位刺激方式或刺激参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痛阈,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达到如药麻那样无痛,换句话说,消除不了针刺镇痛不全这一关键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由于针刺是一种生理性的外因调节,它要借助机体本身的力量来发挥作用,而不像药物麻醉那样可以将生理反应完全阻断。也就是说,单纯靠一般针刺作用是不可能完全取消手术引起的疼痛和疼痛反应的。
那么针麻工作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经过十几年的徘徊,到了8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提起曾在1966年就有人提出来的针药结合的观点,并且有了新的发现,针麻研究工作终于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科研工作,即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又要有灵活多变的思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