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名不副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月光曲》名不副实

在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有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尤其出名。传说中说贝多芬此曲描写是海上月光。这个传说源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来形容第一乐章,所以此曲有“月光曲”的名称。实际上,此曲与“月光”名不副实。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就十分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瞑想的、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 C小调奏鸟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刹那的月光。”在德国有人称此曲为“园亭”。标题很不贴切,而《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称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样祈祷”。这似乎倒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些。

此曲作于1801年,当时贝多芬正和失丽叶·阔查尔蒂相爱,他将此曲题献给朱丽叶。但转年他俩即失恋,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但贝多芬作此曲时正在热恋,说作品是写失恋痛苦,明显的文不对题。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则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瞑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家对同一曲子的见解不一。

其实贝多芬对此曲并非十分满意,贝多芬有一次说:“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就是一个与此很不相同的作品。”

尽管作者对作品不完全满意,标题传说与音乐内容也相悖,令人遗憾的是“月光”的传说仍然影响巨大。如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1980年版)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用极其动人的描绘,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创作演奏《月光曲》的美丽故事。这段纯系乌有的传说将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作品中,标题与内容名不副实的并不少见,但如此过分渲染,既无必要,又混淆视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