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元九后咏所怀》言情赠友诗歌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 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元和四年 (809)二月,元稹除监察御史。三月,使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违法加税,并本八十八家冤事,为执政者所忌。使还,命分司东都。在东都,元稹不畏权势,仗义直言。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稹奏摄之。执政者恶稹专横,罚俸,召还长安。途经华阴敷水驿,与宦官刘士元争驿房,宰相以稹有失体统,贬之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首 《别元九后咏所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中四句为第二部分,后四句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环境烘托。冷雨打着桐叶,寒风吹落了槿花,秋来了,带来了一片萧索景象。而诗人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花何曾流过泪,鸟又如何能使人惊?由于内心感情上的凄凉,从而使客观存在的事物也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理论家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作用。诗人所以感到是生活在一片凄风冷雨的萧索环境之中,还是由于心情的孤寂。
第二部分是写心情,同时也是第一部分的深化。冷的风,凄的雨,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是够孤独的了。然而,恰恰在这时,好友却又要远离自己而它去,这是何等的恨事! 悰: 欢乐。无悰,没有欢乐。好友为什么要远离自己而去?没有言明,只说 “勿云不相送”。为什么 “不相送”呢? 因为好友遭到贬谪。不是不愿送,而是不能送。这就比言明更耐人寻味。接下的一句: “心到青门东” ,把诗人的惜别之情推到了高峰。唐长安外廓城外东面有三个门,北通化门,中春明门,南延兴门。春明门又叫青门、青城门、青绮门。是唐人离长安东行送别之所。客观上不允许自己和好友送行话别,而自己的心,早已飞到青门之东了。客观上可以受到阻挠,而任何力量对于深厚的友情都是阻挡不住的。这既是对友情的挚著表现,又是对阻挠友情势力的诅咒。
第三部分是感慨,也是前两部分的结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白居易和元稹,既是同榜拔萃,又是新乐府的共同倡导人, 既同门, 又同志, 有莫逆之交。 所谓“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就是指此而言的。不过,这一句话还只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便充满感情的色彩了。
“长安百万家” ,元、白时代的长安,已是上百万人的大都市了。然而,元稹一走,白居易立刻就感到自己像生活在漫无人烟的大沙漠之中。一百万人顶不上元稹一个人在白居易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其友情之深,到了何种程度!“友情”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然而,一句“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便把“友情”的力量和作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诗人的用笔何等美妙。
据说白居易每成一诗,就读给老媪听。老媪听明白了,这首诗就算作成了; 如果老媪听不懂,那就得从新改过,直到老媪听懂为止。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过,白居易的诗的确通俗易懂。这首《别元九后咏所怀》 ,就非常通俗。除了“心到青门外”一句外,没有难懂的字句。然而,在一淡如水的语言中,却表达出了深厚的感情。由环境烘托,到直抒胸臆,然后放开感情的闸门,慷慨陈情,给人一种深沉挚著的感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