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峄山》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郑燮《峄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郑燮

徐州五色土,乃在峄山下。

凸凹见青黄,崩裂堕赤赭。

偃蹇十里石,蓄怒卧牛马。

苔斑古铜铸,黑骨积铁冶。

砉然触穹苍,千峰构云厦。

曲径回肠盘,飞泉震雷泻。

古碑断虫鱼,老屋颓甓瓦。

秋河舀可竭,寒星摘盈把。

悲乌百群叫,孤鹤万年寡。

结茅此间住,万事棼可舍。

山中古仙人,或有骑龙者。

郑板桥是清中叶著名画家、书法家兼诗人,号称“三绝”。他的创作“脱尽时习”,个性鲜明,与金农等人被合称为“扬州八怪”。这首《峄山》是他过山东邹县时所写,峄山又名邹山,在邹县东南,秦始皇二十八年曾登此山刻石颂秦德。这首诗借描写山势的奇峭表现了诗人不满现状,苦闷郁愤的心情。

诗的前八句写峄山下见到的景物。先描绘泥土,“徐州五色土”,这一带上色奇特,色彩纷然。据地质学家考定,这种土壤为次生黄土,是从山上冲刷下来后堆积而成的。由于雨水稀少,黄土又演变成了褐上,表层呈青黄色。土壤还经常崩裂堕塌,内层湿润的新鲜面往往暴露出来,于是就有了青、黄、赤、赭等多种不同的颜色。诗人十分准确地把这一带土质恶劣的状况描画出来了。接着写山下的石头。峄山属于花岗岩地带,分化以后的石块滚落下来,散得到处都是,形状十分古怪,活象一座座经人雕刻过的石牛石马,含怒而卧。斑斑点点的苔钱附着在石头身上,因年久而变成了古铜色,宛如牛马皮肤上的花纹; 裂开的岩缝由于铁质集聚转化为黑色,看上去好象是生铁浇铸的动物骨架。“铸” 字和 “冶” 字把巨石的黯然斑驳比喻得极为生动。放眼望去,山脚下一派荒凉可怖的气氛。

后面十句描写登山时的景色。先从山势写起,高耸入云的峰尖直刺苍天,仿佛撞击有声,“砉然”一词设想奇特。周围挺立的群山好似一根根巨型的立柱,构成了通天的大厦,突兀险峻之状如在目前。接下来细致地描写山间的景物,“回肠” 比喻山路的狭长和盘桓,“震雷”描绘山泉的气势和流速,状物写景都十分生动。路边上诗人忽然发现了一块古代的断碑,因年代久远已字迹模糊; 还有几座老屋瓦塌砖颓,无人问津。一种悲凉的历史感萦绕在山间。最后诗人终于来到了山顶,天穹似乎近在咫尺,银河可舀,寒星堪摘,天地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登山者。成群的乌鸦围着山悲鸣,一只孤鹤默默地飞过。这一切既谈不上亲切,更没有一丝和谐与美感,但是诗人对它却表现了无限的留恋和向往,“结茅此间住,万事棼可舍。山中古仙人,或有骑龙者”。他要在此间结庐长住,远离人世,以山中的仙人为伴,与天地同存。其实这荒凉孤寂的境界正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有个性有才华的艺术家在那个禁锢深严的清代社会里都要遭到同样的摧残和扭曲,所以诗人笔下的峄山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一股愤怒,孤傲之气在整篇诗歌当中流动、回旋。

这首诗形象鲜明,风格奇峭,语言奇警,是郑板桥集中的一篇杰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