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家别》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无家别》精选经典唐鉴赏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

题云《无家别》,犹云无家可别。诗起八句追述无家的根由。“天宝后”,指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句前冠以“寂寞”——此二字含空廓荒凉和冷清无声意。“园庐”,田园与庐舍。“蒿”,草名; “藜”,植物名,二者泛指杂草、野草。“但”,仅也。诗首二句写战争以来无处不空廓凄冷,一派丧乱景象,什么都没有,仅有野草了。接四句写“我里百余家”的惨状后,引入自身:“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里”,旧时县以下的基层单位。但历代其制不一。《管子·度地》: “百家为里”。“贱子”,谦称自己。“蹊”,小路,亦泛指道路。“旧蹊”而要“寻”,可见景物全非,战争破坏严重,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

接六句述其回乡后之所见: “久行见空巷”,既见巷之“空”,也见巷之“长” (“百余家”),言外有极其颓败荒寒意。日本无肥瘦,说,“日瘦”,用字尖新。“瘦”,含细削、窄小、单薄等义。这里指日光微弱黯淡。再说其“气惨凄”,是加倍形容,但景中含情,实是此中人的感受。这时触目所见是:“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竖毛、怒我、啼叫,三个动作,三种形态。其所以如此猖狂,盖久不见人,足见里巷的荒凉。他走遍周围的地方,最后才发现: “一二老寡妻。”由此,故里荒凉之状尤可见。叙述过归来后所见,接四句写此刻的心态: “本枝”,指原来栖息的枝条,比喻本土、家乡。故乡虽一片荒凉,又怎会嫌弃?下面紧承“且穷栖”而想象仍和过去一样荷锄灌畦(种菜),但这里用了一个“独”字,暗应题目的“无家”。不想事情突然生变:“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鼓鼙”,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习鼓鼙”,指再次应征。

最后,再写应征的感慨。“本州役”,在本州服役。这似可稍觉宽慰,但即转入伤情:“内顾”,回顾家里。“携”,当为,离心,有二心。已无家室可恋,故说也不会有二心了。接“近行”,应“本州役”,言在近地服役,胜于远行不知何往为好。又似稍觉宽慰,但实为下二句铺垫: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齐”,同,一样。诗谓已无家可归,近行远行反正都一样。沉痛之情,昭然可见。《杜诗镜铨》曰: “然总是无家,亦不论远近矣。此处语意共有三层转折,强作旷达而愈益悲痛。”这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接四句哀痛母亲死亡。此诗作于乾元二年,上距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整整五年。“沟谿”,同沟壑。原义“溪谷”,引申指野死之处。至此,以愤懑诘问极其沉痛语结束全篇:人生已落到无家可别,黎民百姓还怎样活下去呢? “蒸”,蒸民。“黎”,黎元、黎民。黄生注曰: “诗言内顾无妻也,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 (引自《杜诗镜铨》)

浦起龙云: “末二,以点(题)作结。‘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按,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 (《读杜心解》)此六篇可作“诗史”看,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杜诗详注》引卢元昌曰: “先王以六族安万民,使民有室家之乐。今新安无丁,石壕遣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孑遗矣。”杜甫的伟大处是与这些诗篇密不可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