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采春《啰唝曲(三首)》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采春《啰唝曲(三首)》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刘采春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刘采春是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她既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史时,她曾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在《赠刘采春》中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刘采春唱《啰唝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据范摅的《云溪友议》记载,当刘采春一唱《啰唝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其感人力量于此可以想见。

第一首,描写了秦淮河畔的一个女子因丈夫久别不归而产生了埋怨情绪。开首两句便叙说自己不喜欢秦淮水,也讨厌江上的船。为何这位少妇如此地怨水恨船呢?原来,是它们把自己心爱的人给带走了。这首诗歌从其所表现的题材来看,是很寻常不过的,但作者却能别开新意,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这位闺中少妇思念与埋怨之情。而这又得力于诗歌的两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宛转曲达的表达法。这位少妇理应埋怨的是自己的心上人,是他一别经年不归,但由于少妇对他爱之深切,而不忍埋怨,故而把一腔的怨气都发在了江水和船上了,仿佛是这江水和船与她在过不去似的。正是这种把事物的人格化和看似无理的埋怨,才把这位少妇内心的情怀真切地表露了出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曰: “‘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的是儿女口角。”口语入诗,表现了这位少妇的娇憨天真的神情。

第三首刻划了商人妇盼望远行的丈夫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诗歌的第一句即率直地说身为女子切不可嫁给商人,至于为什么,原因自是不说自明,那就是夫妻经常地别离,所谓“商人重利轻离别”,诗歌开首的直抒胸臆,看出这位商人妇受别离痛苦的折磨,以及感触之深,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但这首诗歌着重表现的不是对丈夫的埋怨,而是自己的思念之情。诗歌运用了两个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这种迫切的思念之情,一是金钗当卜钱,以占卜丈夫的归期;一是朝朝望江口,翘首眺望归舟。这两个细节很生动地表现了这位少妇坐立不安、心思恍惚的神情。诗歌写得非常真切,完全是有真实生活做依据的。比如少妇用金钗当卜钱,既表明了她的女子身份,更表明她是随时随地地占卜,因为卜钱总不好老带在身边。全诗除了首句抒情外,后三句都是对动作与过程的描写,但其中所蕴含的盼望、期待、失望,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第四首描写了商人行踪的不定,且与这位少妇失去了联系。几年后,忽然得到他的消息,于是便勾起了往事。诗歌是用倒叙的手法来写的,虽只是简单叙述一个过程,但内涵却相当丰富。丈夫显然是为利所诱,行程越来越远,让妻子与空闺相伴,而妻子则是牵肠挂肚,品尝着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叙,他们离别之日的情形,这位少妇是记得一清二楚,此外,她还频频询问从桐庐回来的其他商人。而当她得到丈夫去往更远的地方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她那悲叹绝望的神态与心情。整首诗显得十分含蓄蕴藉。

这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就是民歌风味极浓郁,没有任何的造作与雕琢,语出自然,感情真挚,这些或正是能让听者“莫不涟泣”的原因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