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全诗写一 “怨” 字,比兴并用,风神摇曳。
因过屈原祠而恁吊屈原,便想到屈原之 “怨”。《史记·屈原列传》云: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见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怨”,这是抽象的东西,如何写? 诗咏屈原祠,诗兴自然由此祠触发。据 《清一统志》,屈原祠在今汨罗县境,即屈原怀沙沉江之处。汨罗江是湘江支流,屈原在投江前作的 《怀沙》 里说: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在 《离骚》 里也说: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在这些提到 “沅湘” 的诗句中,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情感和理想无法实现的哀怨。诗人徘徊于屈原祠畔,目送沅湘之水滔滔流逝,屈原的遭遇,屈原的诗歌,便一一涌向心头,化为此诗的前两句: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这两句综错成文,义兼比兴。屈子之 “怨” 有似沅湘之水,万古长流,无有尽期; 屈子之“怨” 异常深重,故沅湘之水日夜奔流,也流它不尽。
“不尽” 二字,引出下联。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锳《诗法易简录》 云: “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这看法当然不错,但未和前两句联系起来,终隔一层。诗咏三闾庙,沅湘、枫林,皆眼前景。目望沅湘而感叹屈子的哀怨 “沅湘流不尽”,那么 “流不尽” 的哀怨还体现于什么呢?于是诗人的目光从沅湘移向庙内及其附近的枫林,又想起了屈原的诗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而结尾景语,即从此化出: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深秋日暮,落日斜照下的枫林在嫋嫋秋风里萧萧低吟,仿佛为屈原传 “怨”。
杨逢春 《唐诗偶评》 云: “此亦取逆势之格。上二逆偷下意,空中托笔。起二用逆笔提,三四方就庙中之景写 ‘怨’ 字。首句所云‘流不尽’ 者,此也。首作透后之笔,后却如题缩住,斯为善用逆笔。” 其对章法的分析,可谓独具慧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